茹秀英: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推广与东方模式如何共系“同心结”?|东西问 | 夏奥( 二 )


从“同心结”到“共迎未来”: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新社采访人员:奥运会是当今世界参与最为广泛的全球行动,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从夏奥会到冬奥会,中国如何推进奥林匹克教育,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茹秀英:自奥林匹克运动开启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以来,奥运会举办城市都将奥林匹克文化与主办城市的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拓展奥林匹克教育遗产传承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得奥林匹克教育的模式各具特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国首创的“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以及融合东方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成为广受国际赞誉的亮点,也均在北京冬奥会周期得以延续。

茹秀英: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推广与东方模式如何共系“同心结”?|东西问 | 夏奥
文章插图

2007年8月,北京四中与希腊菲驰克学院启动同心结交流活动。 中新社采访人员 任海霞 摄
以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为例,该活动以中国一种古老而寓意深长的花结“同心结”命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元素。当年,北京210所中小学参加“同心结”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的学生相互了解和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礼仪等。在“同心结”活动基础上,中国延伸推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迎未来”活动,范围扩展至全国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中外青少年开展跨文化交流,增进互相理解和友谊。
可以看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宝贵遗产不但在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中得以传承和发扬,还将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为世界留下的宝贵人文遗产。
从愿景到现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中新社采访人员:从2008年夏奥会到2022年即将迎来冬奥会,中国十余年间在奥林匹克教育方面有何创新?
茹秀英:中国在申办冬奥会时,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过程中,针对冰雪运动不够普及、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等现实情况,创新设计了“冰雪运动旱地化”“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化”。
其中,“冰雪运动旱地化”打破了冰雪运动季节和区域的限制。在课桌上玩冰壶,在陆地上用轮滑体验冰球,在陆地上仿真滑雪……学生体验的是冰雪运动规则、品味的是冰雪运动文化内涵。

茹秀英:奥林匹克教育的全球推广与东方模式如何共系“同心结”?|东西问 | 夏奥
文章插图

2021年8月,三伏天中,小朋友在北京钟鼓楼广场练习旱地冰球。 中新社采访人员 侯宇 摄
冰雪运动旱地化是对奥林匹克教育的创新贡献。有国际奥委会学术专家认为,要把这样的形式介绍到非洲等地,促进更多国家奥林匹克教育和冬季项目的发展。
中国还通过“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化”,即把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学习当中,推动冰雪运动进入校园。比如,将奥运会主办城市的主题内容与初中地理和历史课结合,激发学生思考世界地理布局和人文历史历程;将奥运吉祥物的主题内容与中小学美术课相融合,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奥运会的艺术美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审美,等等。
对于青少年而言,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参与体育、文娱等各种活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从夏奥会到冬奥会:中国形象更加自信、豁达
中新社采访人员:《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说明,其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2022年冬奥会即将开始,您怎么看待出现的“抵制奥运”的现象?
茹秀英:奥林匹克运动致力于通过体育的教育价值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回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百多年的历史,虽出现多次抵制现象,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即使一些国家、一些政客要抵制,也不会阻碍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