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为何会出现“考研火热”与“导师冷淡”的两重天?


考研|为何会出现“考研火热”与“导师冷淡”的两重天?

文章图片


考研|为何会出现“考研火热”与“导师冷淡”的两重天?

文章图片


考研|为何会出现“考研火热”与“导师冷淡”的两重天?

文章图片


考研|为何会出现“考研火热”与“导师冷淡”的两重天?

01
用哪个词来形容当下的考研最贴切?
热!
的确是太热了 , 对于众多高校毕业生而言 , 如今考研已经成为一种不得不追的流行趋势 。
且来看一看下面的图表 , 就知道考研有多“热” 。

2022年 ,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高达457万 , 比去年增加80万 , 又创历史新高 。
研究生报考人数近5年增长迅速 , 2022年比2017年的201万增加了256万 , 比2010年的140.6万增加了316.4万 。
2015-2022年的7年间 , 考研人数平均增长15.8% 。
当然 , 随着报考人数的激增 , 硕士招生规模也随之有所增加 , 2010年招生计划数47.44万 , 2020年99.16万 。

02
然而 , 面对如此火热的考研趋势 , 许多大学教师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热情 , 反而更加平静、冷淡一些 。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 不得不从众多学子考研的根本动机来分析 。
大部分考研学生之所以报考 , 其实并非出于对学术和科研的热爱 , 而是当作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

我们都知道 , 现在每年毕业大学生那么多 , 2020年毕业人数达874万 , 2021年首次突破900万 , 而2022年预计将突破1000万 , 就业市场的竞争逐年激烈 。

因此 , 对于没有特别优秀的成绩或者个人能力素质 , 先考个研究生提升学历再锻炼几年 , 期望以更高的起点去找到理想的工作 , 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 , 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 并没什么好苛责的 。
相对来说 , 大部分计划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的考生们 , 他们本身都是有比较好的学术基础 。
但是 ,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 , 他们本身对学问一途存有畏惧心理 , 并不愿意在学问上真心投入 , 考研要么是为了逃避 , 要么就是跟风 。
对导师来说 , 如果招到这样“心不在学术”的学生 , 那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 硕士招生录取都是按既定程序组织 , 导师并没有太多可选择的余地 。
【考研|为何会出现“考研火热”与“导师冷淡”的两重天?】新生与导师主要还是通过邮件方式联系 , 即使能够见面 , 也无法深入了解彼此 , 导师对于学生的考研动机、学术基础、治学态度和未来打算并不掌握 。
然而 , 导师不招学生又不行 , 因为如果长期不招学生 , 就会被取消导师资格 , 甚至影响学位点的长远建设 。
所以 , 导师与新生的互选 , 就像开盲盒一样 , 学生好不好带全看运气 。

前几天 , 网络上一张研究生微信群的对话截图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
当事人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负责土木工程学科的李宏亮教授 , 将他指导的63名研究生的微信群就地解散了(这应该是专业基础课 , 是他的学生 , 而不是他的研究生 , 毕竟一名导师没有如此精力) 。
而且 , 李还表示「和你们没有感情 , 永远不想和你们打交道 , 也不要找我问学科问题 , 江湖不见」

原因就在于:这63名学生绝大多数人没答对静力学的作业 , 80%的人不了解约束类型 , 更没有1个人认识他反复强调的动力学方程 , 大多数学生要靠他施舍20分才能及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