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为何会出现“考研火热”与“导师冷淡”的两重天?( 二 )


李教授为辛苦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学业回报而沮丧 , 对学生们的治学态度更是生气 。
所以说 , 即使考研如何的热火朝天 , 导师心里并不怎么感冒 。 一方面 , 大多数考生对学术研究没有兴趣 , 另一方面 , 导师总在为招不到理想的学生而愤懑 , 或者为自己门下不理想的学生而发愁 。
在学术领域里 , 师生双方似乎并未真正产生过多少交集 。 这种一头冷一头热的尴尬 , 每所大学、每个专业、每位导师几乎都现实地存在 。
03
深究可知 , 形成如此尴尬的根源 , 就在于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不合理性 。
从考生的立场来说 , 他们都希望以公平竞争的方式参与考试 , 这种全国统一考试确实能体现公平性 , 尤其是英语、政治这两门课程 。
但从导师的角度来说 , 进行这样考试的实际意义并不太大 , 无法从众多考生中发现有学术特质、有科研潜力的人 。
当然 , 导师也并不奢望把自己的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顶尖的学术人才 , 但至少也希望自己能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所贡献 , 不能枉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
师者 , 传道、授业、解惑也 。
导师本人也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 , 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一种学术精神 , 这是人文主义的核心 。
由此 , 导师在选择学生的时候 , 往往更多地会考虑学生对学术科研的热忱 , 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基本素养 , 而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 , 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

可是统一招考的方式削弱了导师的选择权 , 也削弱了部分考生的成才机会 。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 目前的考研“热”并不会带来学术研究“热” 。
统一招生制度的弊端很容易埋没具有巨大潜质的科研人才 , 必须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改革 。
而赋予导师招生自主权 , 或许是破解师生之间尴尬的一种途径 。 果若如此 , 导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心仪的学生 ,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 。
当然 , 前提是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招生资格符合并满足相关要求 。
真的希望 , 对于考研 , 学生与导师“两头热”的日子早点到来 , 这样 , 我们的学术才能真正有所传承、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