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装行李的箱子叫什么


古代装行李的箱子叫什么

文章插图
现在我们出行很方便,因为有飞机和动车,帮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 。但是想想古代人如果打算旅行应该怎么做?条件好的人可能会租个轿子来抬,但古代是用来装行李的?那时候肯定没有我们这样的行李箱,而且古人的衣服很重,里三层外三层,携带非常不方便 。我们来看看古代的行李箱是什么样的 。
今天,人们旅行时使用行李箱 。这种手提行李可以分为软面和硬面两种 。软边箱在箱壁四周采用硬质材料,但顶边采用尼龙等软质材料,有的型号甚至底边都是一样的,这样箱子不仅轻便,还方便放置物品 。我们忘记了的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外出游山玩水时,也使用类似形式的轻软盒 。当然他们没有拉杆装置,只能在杆子的一端挑 。
阿明郜琏《尊生八记》卷八在“游泳用具”一节中介绍了这样一个“衣箱”:
是带皮护的杉木做的,五六寸高 。盖和底不需要板帘,布皮面柔软,可以掀起 。它和毡包一样宽,但是短了一两英寸 。春季携带时,要用棉夹包好休闲服,以防风寒突变;岳夏挤满了衣服;秋冬和春天一样的冬天,棉服,保暖帽,衣领等 。盒子里,背面有划痕,竹钯铁,方便取用 。
重新筛选象棋图中带有座位的盒子
是士大夫出行时专用的旅行箱 。它的形状是用杉木片把箱体的四壁围起来,然后在外面盖上 。这种“软箱”耐磨、轻便、易拿,可伸缩的顶部和底部增加了一个放行李的空间空,用于旅行时放衣服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设计 。
顺着尊圣八音和衣箱提供的线索,再观察著名的“重屏下棋”,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这幅画的右侧,长沙发深处,放着一个带座的盒子,风格颇为奇特 。这个盒子在顶面和四边之间明显有一个边缘,这个边缘在四个角上有花形的补丁,很明显是防磨损的皮革或者金属包裹的角 。最重要的是,盒子正面的中心部位,配有上下的花式装饰,应该是金属叶子,说明这个物件分为顶盖和盒体 。可以推断它的形式是在背面钉合页,这样盒盖可以灵活开合 。在前面,金属片一半装在盒盖里,一半装在盒体里,两者之间可以加一个插销或锁 。所以这是一个标准的带盖行李箱,样式和结构与现代行李箱没有太大区别 。
(传)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周文举重屏会棋谱
不过,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顶面是圆形的,像一个软包,这说明它的外壳不是由木头等硬质材料制成,而是由皮革、布料等一些软质材料制成 。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习惯使用的软面皮箱,早在《重屏棋谱》问世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了!“重屏棋社”里的软盒放在柱座里,外出时随身携带 。需要搬运软箱时,将长绳固定在轨座的四角,将带座的箱子挂在承重头上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箱子里装的衣服和物品不会被绳子直接捆绑,避免了捆绑可能造成的损坏 。
苏州虎丘云岩寺苏州博物馆原藏宋代楠木经盒面叶和锁
装袋流行于上流社会,与流血的政治斗争有关 。官员们担心随时可能遭受流放,所以出门时总是携带足够四季用的衣服和用具 。原本是皮质的,是个腰包,后来需要装的东西太多,就改成了原本用于长途旅行的“被套包” 。所谓腰包,应该是腰形软袋 。在唐代的艺术中,它经常被驮在骆驼的背上,所以它也适合“坐在庙里”——被放在主人的坐骑之后下面的马的马鞍上 。按照这种描述,代替腰包的被套肯定也是软包,可以马背上携带 。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书·锁》上的扉页
腰包、被套的流行,显然与唐代上层社会从北朝继承下来的硬朗作风有关——男性成员不像上一代那样坐车,也不像后世那样坐轿子,而是乘坐进出 。这样,如果你想带很多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跟着沙漠商人的骆驼商队,马或驴背着一个或多个大软袋,跟在他们的坐骑后面 。
(传)五代周文举中的六里堂人物(局部)长沙发上放置的硬盒可见于大都会美术馆的收藏
到了五代,官员每次进入皇宫紫禁城,不仅要带领一队骑马直入紫禁城,还要有专门背着“行囊”的马列队行进 。鲁迅的书希望压制这种粗暴混乱的局面,但对策其实是:只允许“要装袋的马”随官员进入郑光城门,随从必须在城门外下马 。也就是说,当时“贵人”所到之处,都会有“待袋之马”跟随其坐骑,甚至上朝也是如此 。这种奇怪的氛围已经成为“普遍”和牢不可破的规则 。所以,有意“谈礼乐,居高临下”的鲁迅,在这件事上让步了,并不打算废除它这个累积的劣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