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漠( 二 )


有学者把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戈壁称为沙海 。站在塔克拉玛干的沙丘上,可以看到沙丘上下起伏,就像大海上的波浪,一个马平川 。沙尘暴来袭,犹如巨浪,势不可挡,似乎要淹没一切 。
戈壁和绿洲
我们对戈壁的认识大概是荒凉无望,但戈壁不是灭绝之海 。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的塔里木盆地,远离陆地,四周是高原和山脉,极度干旱 。然而高原山脉不仅隔绝了水汽,还带来了宝贵的冰雪融水 。
▲塔里木盆地群山环绕,高原环绕 。山上的冰雪融化后,河流形成,冲向盆地,在盆地北缘汇入塔里木河 。这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孕育了西域文化的母亲河 。李学良/摄
融水汇聚成淙淙的溪流,含蓄地在戈壁滩上蜿蜒曲折 。大大小小的河流,往往各奔东西,不是流出,就是汇入湖泊,或者消失在戈壁滩 。
其中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全长约2200公里 。部分河段没有流动的河床,水流毫无节制,因此被戏称为“脱缰的野马” 。
▲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戈壁 。图/视觉中国
很多内陆河比如塔里木河的起点都是罗布泊,塔里木盆地的下部 。这里曾经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是仅次于青海湖的全国第二大湖 。
带到绿洲的水 。塔克拉玛干是“胡杨之乡” 。据说那里的胡杨占世界胡杨的90% 。为了应对缺水,有些植物有非常旺盛的根系,比地上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以此来吸引地下水 。为了避免极度炎热和食物缺乏,植物表现出夏季睡眠的迹象 。
▲罗布人大概是现代居住在罗布泊附近的楼兰人的后裔 。他们依水而居,不种谷物,不放牧牲畜,只以小船捕鱼为食 。渔船是用整根胡杨木雕成的独木舟,称为“卡彭” 。过去,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在罗布泊徒步旅行 。昔日碧波荡漾的罗布泊早已干涸,罗布人被迫流浪耕种 。卡彭静静地躺在陆地上,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发射 。郭晓冬/拍照
绿洲孕育了各种生物,也催化了文化 。山上的雪在春天变成了水,像仙女的头发一样垂下来 。绿洲城市是戴在头发上的绿宝石和金饰 。
从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属于蒙古人或欧罗巴人的族群就可以在绿洲中生活 。众所周知的铁板河楼兰美少女,是欧罗巴人的一个分支——土霍洛人 。他们狩猎、捕鱼、耕作、编织、繁衍,形成了定居点,甚至城市 。
▲散点图,古城遗址 。制图/辣椒粉
至今,新疆最古老的城址已被发明,位于莎车叶尔羌河地区 。这座被称为甘兰遗址的现代城市建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
楼兰是戈壁文化中最有名的一个 。被罗布泊滋润,史记中也有记载:“楼兰,古城被城墙和盐沼所围 。”延泽是罗布泊的古称 。这个西域传说中的国度,原本就位于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来往的货物云集,富裕而休闲 。
▲罗布泊是一个咸水湖 。湖水干涸后,水中的盐、碱等矿物质堆积到湖底,与土壤结合形成坚固的盐壳 。盐壳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会像尖尖的岩石一样膨胀破裂 。这样的土地一定是贫瘠而无望的,伴随它的只有炽热的太阳和呼啸的风 。黄昏降临,盐壳被一片血红覆盖,恐惧的神奇气氛也悄然降临 。吴健/拍照
然而由于天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曾经辽阔的湖泊只剩下大片的盐壳,周围的生态状况也相应恶化 。楼兰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存在感只留在了千年后的那首诗里,“愿以剑斩楼兰于腰”“楼兰不破,誓不还 。”
如果把人类文化比作星星,戈壁的文化就是流星 。干旱地区降雨密集,那里建立的文化过于依赖冰雪融水带来的水源 。
▲小河公墓 。它位于孔雀河下游的罗布泊荒地 。厚厚的一层木头直立在墓地上,远远望去像是枯萎的胡杨林,但散落在四周的棺材和尸体提醒着人们,这里是一个阴森可怖的死亡殿堂 。李学良/摄
在这样的非常情况下,一旦河流变道,湖泊干涸,沿水而居的居民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一个个城邦将被抛在脑后,损失惨重 。情境带来的文化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解 。
干旱地区的生态状况也极其脆弱,不比东部季风区差 。该地区的情况对人类活动非常敏感,土壤容易盐碱化,经过若干年的耕种,将不会有粮食收成 。有一种说法,楼兰的颠覆是过度农耕导致的局势恶化 。
▲在罗布泊以北70公里、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里,太阳墓平静地承受了近4000年的风沙 。图为太阳墓 。七圈木桩整齐地围在弹簧台周围 。在圆圈的外面,有放射状开放的木柱 。这个群体就像是发出毫光的太阳 。谁建造了这些奇怪的坟墓,他们的继承人在哪里,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李学良/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