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 三 )


回顾定义磁场方向时,检验小磁针静止时N、S极所指方向也是相反的,人为规定:小磁针N极指向为磁场方向,这是人们的一种习惯 。电场强度方向的定义也是如此 。即规定正的检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方向为场强方向 。
⑤定义模式:比值法
3.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l)原则:被定义量与定义用量无关 。
(2)应用举例(学生活动):
速度v=s/t 。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v大→运动得快 。
密度ρ=m/V 。单位体积内所含的质量 。ρ大→质量密集 。
加速度a=△v/t 。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a大→速度变化快 。
电阻R=U/I 。因果倒置,但已习惯 。R大→阻电性强 。
场强E=F/q 。单位电荷量所受电场力 。E大→电场越强 。
4.点电荷的电场一—场强定义式的应用
(l)公式推导:
(2)场强特征:
①大小:近强远弱,同心球面上名点,场强值相等
②方向:正电荷周围的场强方向一发散;
(3)决定因素:
①大小:由杨源电荷的电荷量Q以及场原电荷到场点之距r“全权”决定,而与检验电荷的电荷量q的大小及其存在与否无关 。
②方向:由场源电荷电性决定 。
例:一点电荷Q=2.0×10-8C,在距此点电荷30cm处,该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场强是多少?
5.电场强度的叠加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
例:如图所示,要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们相距0.1m.求电场中A点的场强 。A点与两个点电荷的距离r相等,r=0.1m 。
(四)课堂小结
1.对比法推知电场的存在,比值法定义电场的强度 。
2.电荷间相互作用形式与本质之区别
(l)形式上:电荷对电荷的作用——非接触力 。
(2)本质上: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接触力 。(受电场力作用的电荷肯定处于电场中)
3.场强几种表达式的对比
(l)E=F/q——定义式,适用于任意电场 。
(2)——决定式,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3
《力的合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重点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 。体现学生主体性 。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 。这样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 。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 。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