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历程及感悟,黄峥创业历程( 二 )


严俊波虽已是知天命之年,不过浓眉下依旧散发出着英气,随和的脸庞虽有岁月的沧桑痕迹,但久经磨砺后的锋芒还是在不经意间显露无遗 。时光倒回21年,当27岁的他研制出中国第一包鸡精时,他还是当地人眼中的“异类分子”,思想超前,甚至有些“反动” 。
上世界八十年代初,当鼎鼎大名的“严采购”毅然放弃城市的优越,回到当年落户的大凉山,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在全厂职工大会上拍着胸脯说:“3~5年后让所有职工住上新房”时,严俊波甚至还不知道鸡精是什么 。
他的“自大”令有些人无法容忍,人们用各种语言指责他,怀疑他的人说他只会吹牛,更有甚者说他在搞资本主义,还有更多的人对他既爱又恨 。这个“异类分子”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当地人的心,他的每一次“大放厥词”都让人觉得离经叛道、荒谬可笑;他的每一次行动又都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的好处,最后,他总是能用令人惊叹的成就回击当地的顽固守旧 。
严俊波深爱着大凉山,他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将豪吉鸡精送到了全国各地的厨房里,改变了中国人的调味习惯,同时也把改革的思潮带进了这个封闭静默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
来自凉山的中国第一
严俊波说,当年向老百姓宣传鸡精的时候一样,所有人都以为鸡精是用来喂鸡的 。对于这一新生事物,老百姓在接受的过程中曾经历了长时间的误解 。“我背着大包去给老百姓宣传豪吉鸡精,做消费者使用调查的时候,问他们吃了过后感觉如何?很多消费者都不看说明 。他们都说,我们鸡吃了过后很喜欢啊,让人哭笑不得 。我告诉他们,这是给人吃的,不是给鸡吃的 。”说起那段历史,严俊波记忆犹新 。
八十年代末,味精类调料在全国大行其道,豪吉鸡精在此时进入市场,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眼看老百姓接受起来有困难,严俊波决定投放广告 。“八十年代电视广告还很稀少,我们就在电视上大肆宣传鸡精,结果老百姓买回去后还是用来喂鸡 。”
无奈之下,严俊波想了个办法,退而求其次,将豪吉鸡精改了个名字:豪吉鸡鲜味精,老百姓一看是味精,就知道该用来调味 。没过多久,严俊波发现改名也不是长久之计,国家有明文规定,如果某产品叫做味精,其中的谷氨酸成分必须占到百分之八十 。豪吉的产品显然不符合规范,但如果添加进百分之八十的谷氨酸,又不是鸡精了,只好又将名字改了回来 。
“通过这样一次名称转换,加上我们采取立体战术,在各种媒体上反复说明和解释鸡精的用法,老百姓渐渐理解了鸡精的用途 。”严俊波花了很大力气才把市场打开 。老百姓从对豪吉鸡精完全陌生到普遍接受,花了三四年时间,
事实上,在中国人开始大量使用鸡精的时候,鸡精早已成为西方人餐桌上的必备调料 。据严俊波介绍,1962年鸡精便在国外诞生 。“在那个年代,我们国家的老百姓还比较清贫,日常烹饪里谈不上太多的调味讲究 。”严俊波说 。
1984年,严俊波出国考察,偶然品尝到了鸡精,觉得味道很不错,认为这种新兴调味品在中国必定大有市场,于是买了几盒拿回凉山州开始研发 。“改革开放后,一直到我们决定研制鸡精的时候,经过对市场的充分估计,我认为中国老百姓未来的生活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对烹饪的味道要求也自然会越来越高 。”
严俊波发现,在西方国家,鸡精是块状物,放在汤里加热搅拌入味,不用作炒菜 。如果照搬国外鸡精的形式,不利于在中餐里推广,严俊波在研发中国人自己的鸡精时着重考虑了中餐的烹饪特点、调配方法和口味 。经过两年多的研发,严俊波终于研制出了不同于西方鸡精的粉粒状鸡精产品,既可以炒菜,也可以煲汤 。1987年,豪吉鸡精正式推向市场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第一”层出不穷,人们激情澎湃地在各自的行业里开荒拓地 。然而,在凉山州普格县这个边穷山区里诞生的中国第一包鸡精,并没有很快引起轰动,大部分中国人对大凉山的认识还仅仅停留于彝族聚集区和国家级贫困山区上 。
1976年,当严俊波支边落户到普格县时,已经感受到了当地的信息闭塞,第一次背井离乡,严俊波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异域荒地 。“以前只听说过这里是彝族聚集区,进去以后发现那里的风俗习惯跟外面完全不一样 。”尽管如此,严俊波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并对大凉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
“一个人创业的路径,包括选择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是不同的 。”严俊波说,很多年轻人返回城市,就不再会想回到当年下乡落户的地方,而只会把那里的山山水水作为人生的一段宝贵记忆珍藏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