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北京的( 二 )


清代南苑辟有瓜园
乾隆撰联“堂中摆满翡翠玉 , 弯刀辟成月牙天”
远在明代 , 南海子(即南苑)中除繁育鸟兽、栽种林木外 , 还大量种植菜蔬瓜果 。到了清代 , 其种植面积和品种有增无减 。从康熙年间开始 , 苑囿中就辟有瓜园两处 , 其中西瓜的种植面积最大 。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在南苑驻跸时 , 多次到瓜园里巡视 。20多年前还尚存一处瓜园遗迹 , 位于当时的大兴县红星区太和庄乡屈庄 。据传 , 清康熙年间 , 曾在此地辟建瓜果园 , 有一满族屈姓苑户在此世代种植西瓜 , 供内廷享用 。这里产的西瓜以个大皮薄、果肉细嫩、甘美爽口著称 , 颇受后宫娘娘们的青睐 。后经几代繁衍逐渐形成村落 , 称“屈庄” 。
有一年七月初 , 乾隆皇帝驻跸团河行宫 , 此时西瓜已上市 。一天他与大学士纪晓岚走出行宫 , 微服私访 。君臣二人走了一程 , 来到一个瓜店前 。卖瓜的人一看这二人的打扮和气质 , 像是个买卖人 , 便将他们让进店里 , 随手切了一个西瓜 , 让二人品尝 。当二人吃完后发现都没带银子 。乾隆言道:“这瓜不能白吃 , 送您一副对联如何?”掌柜的并不介意 , 便取出纸墨 。乾隆皇帝提笔写道:“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 。”掌柜的一见 , 这字写得凝厚稳健 , 俊逸潇洒 , 神韵十足 , 越看越喜欢 , 随即请人制成匾额悬挂于瓜店门楣之上 。此联一挂 , 便吸引许多路人驻足观赏 。这副对联写出瓜店里的西瓜鲜活水灵 , 使人看后不禁流涎 , 引得买瓜之人络绎不绝 。

慈禧太后对西瓜情有独钟
“西瓜盅”是其夏季最爱吃的一道御膳
清朝帝王多视大兴西瓜为消暑之佳品 , 慈禧太后更是青睐有加 。据说当年庞各庄有一个专为慈禧种植西瓜的园子 , 由老瓜把式“奉旨种植” 。每年的六月西瓜一下地儿 , 就隔三差五地往宫里送一回 。每次都是瓜农赶着马车 , 太监押车 。车上插着一面黄龙旗 , 一块绣着龙的大苫布把一车的西瓜盖得严严实实 。过去皇宫每至夏天 , 特别是入伏前后 , 都要从冰窖里取出冰块 , 拿到皇宫里用于防暑降温 。西瓜送进宫里后被暂存在一个四面封闭的殿堂里 , 里面放置许多冰块 , 以达到降温的作用 。老佛爷想吃西瓜了 , 就到此提取 。为什么要送这么多的'西瓜呢?原来这老佛爷吃西瓜忒苛刻 , 她吃西瓜时只吃瓜瓤中心的那么一点点儿 , 也就是又沙又甜的那一部分 , 除此之外 , 一概不吃 , 所以供她享用的西瓜一天就要数十个 。
“西瓜盅”是慈禧夏季最爱吃的一道御膳 , 最早叫“一卵双凤” , 又称“西瓜双凤”、“瓤西瓜” 。其做法是把西瓜瓤儿挖出 , 然后把切好的火腿、鸡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桃、松子仁、杏仁等装进去 , 重新盖好 , 隔水用文火炖一个至一个半时辰 。其味清醇鲜美 , 沁人心脾 , 尤其是果味浓香 , 能解油腻 , 系夏令御膳佳品 。据说这制作“西瓜盅”的西瓜 , 非庞各庄产的西瓜莫属 。
老北京人吃西瓜有讲究
先上市的称“水瓜”“水蔓瓜” 后上市的叫“寒瓜”
悠久的西瓜种植历史 , 使北京人对西瓜情有独钟 。每年六月西瓜一上市 , 城门脸儿、树荫儿下、胡同口儿 , 大大小小的西瓜摊儿就支上了 , 那叫卖声抑扬顿挫 , 自成风韵 。清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云:“卖酪人来冷透牙 , 沿街大块叫西瓜 。”旧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水蔓瓜” , 后上市的为“寒瓜” 。西瓜水头最大 , 又能利水祛暑 , 在夏季食来 , 最能令人胸襟一爽 。
老北京人口儿高 , 吃西瓜也有讲究 。一是要精挑细选 。早年间讲究吃“黑鬼子” , 就是黑皮黄沙瓤的 , 甜味适口 , 为瓜中上品 。此外还有“大三白” , 皮瓤籽皆白色 , 以及“绿三白”等 。最好吃的是庞各庄的“贡瓜” , 被称为西瓜中的佳品 , 味美沙瓤 。此外也有外来的 , 如保定的“花皮瓜”、“锦皮瓜” , 山东德州的“枕头皮”等 。挑西瓜讲究一掂、二掐、三拍、四听、五摸 , 这样就不容易买到生瓜和娄瓜了 。二是吃冰(水)镇西瓜 。也就是西瓜买到家里后 , 并不急于吃 。有钱的人家多是到冰窖买些碎冰 , 放进特制的木箱 , 然后将西瓜置于碎冰之上 , 待西瓜通体清凉之后再吃 。而一般的人家则多用“井拔凉”镇西瓜 , 俗称“凉水镇西瓜” 。也就是到胡同里的井窝子(井水)打水 , 那刚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 , 带着阵阵寒气儿 , 倒入盆中后把西瓜在水里泡上三四小时 , 其间还要再换一两次水 , 直到把西瓜泡得清凉 , 再捞出来放在案板上 , 用菜刀先切下瓜顶上一片 , 擦擦刀 , 再把西瓜切开分瓣 ,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西瓜 , 你一牙儿 , 我一牙儿 , 吃得畅快淋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