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初中历史理论课教学计划( 二 )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 , 落实推进课程改革 , 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 , 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 , 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 ,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 , 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 , 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 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繁荣”与“开放” , 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 , 具有同一性 。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 , 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 , 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 。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 , 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 , 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 。但是 , 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 , 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 , 恐怕略显苍白 。因此 , 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 。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 , 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 ,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 , 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 , 但一般不会展开 。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 , 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 。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 , 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 。例如 , 对本课内容的探讨 , 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 , 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 , 这一单元的课 , 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 , 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 , 较少涉及 。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 。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 , 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 。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 , 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 , 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 , 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 。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 , 却并非易事 。因此 , 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 , 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 , 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 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 。如此安排 , 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 , 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
初中历史理论课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 , 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 , 学生基础较差 , 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 , 爱说闲话 , 不讲学习 , 但课堂气氛活跃 , 布置作业及时完成 , 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 , 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 , 书面不清晰 , 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 , 总体比较好的 。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 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 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
3、通过文物资料 , 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