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由来,有谁知道安徽黄山屯溪地名的由来?

有谁知道安徽黄山屯溪地名的由来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有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

徽州的由来,有谁知道安徽黄山屯溪地名的由来?

文章插图
徽与徵的由来徵zhǐ(ㄓˇ)
1、古代五音之一 。用来表示音调高低的词 。相当於西乐音阶中的 sol(即简谱“5”) 。《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五音者,宫、商、角、徵、羽 。”
(1) 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 。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 “6”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notation or “5”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徵,五声之一,弦用五十四丝,其声清 。——《正字通》
(2) 又如:徵羽(宫、商、角、徵、羽五声音节中的后两音)
(3) 另见 zhēng
其他字义
徵zhēng(ㄓㄥ)
1、“征”的繁体字 。
2、召集 。如:“徵兵”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 。”
3、责问、询问 。如:“徵询意见” 。《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九上?滇游日记十》:“即徵其地名,据云:为凤田总府庄 。”
4、验证、证明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
5、公开寻求、招请 。如:“徵婚”、“徵文”、“诚徵女工” 。
6、课取、收取 。如:“徵税” 。《周礼?地官?闾师》:“以岁时徵野之贡赋 。”《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徵敛无度 。”
7、预兆、迹象 。如:“吉徵”﹑“凶徵” 。《史记?卷四?周本纪》:“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 。”
8、姓 。如三国时吴国有徵崇 。徽:1. (形声 。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微省声 。本义:三纠绳)
2. 同本义 [three strands of rope]
徽,三股绳也 。——《说文》
系用徽纆 。——《易·坎》 。刘注:“三股为徽 。”
3. 绳索 [rope]
免于徽索 。——《汉书·扬雄传》 。注:“绳也 。”
4. 又如:徽索(徽绳 。捆绑俘虏、罪人的绳索);徽纆(绳索;捆绑);徽缠(绳索 。亦比喻束缚,牵累);徽绳(徽索 。指捆绑罪人的绳索)
5.琴徽,系琴弦的绳 [cord for the string of a stringed instrument]
今夫弦者,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 。——《汉书·扬雄传》
6. 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
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 。——嵇康《琴赋》
7. 标志;符号 [emblem;sign] 。如:徽车(饰有徽帜的车);徽物(指区别等级的标志物,如旌旗、服饰等);徽识(古代朝廷或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国徽;校徽;帽徽
8. 旗帜 [flag]
易服色,殊徽号 。——《礼记·大传》
9. 绑腿布 [bandage]
徽,袤幅也 。——《说文》 。段玉裁注:“即《诗》之邪幅也 。”
10.徽州的省称 [Huizhou prefecture] 。旧府治在今安徽省歙县 。如:徽墨
【徽州的由来,有谁知道安徽黄山屯溪地名的由来?】
徽州的由来,有谁知道安徽黄山屯溪地名的由来?

文章插图
徽州由来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 。今徽州分属安徽省与江西省,并分割为黄山市、绩溪县(宣城市)与婺源县(上饶市)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
徽州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