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的由来,孝感三元宫由来?

孝感三元宫由来三元宫的历史,上溯东晋 。元帝大兴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鲍靓,为其女鲍姑(道学理论家、丹阳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岗院 。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灸赘瘤,救人无数 。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 。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 。时光飞逝,唐时此地曾为悟性寺,延至南汉 。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岗院终获大修 。据屈大均记:明崇祯十六年(1643),钦天监来穗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 。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像于正殿,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广州久旱 。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 。时杜募化监工,大兴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大壮观,面积达800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 。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600多亩,即40多万平方米,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三元宫的经历很不平凡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广东巡抚李栖凤捐俸发起重修三元殿及钟鼓楼,平南王尚可喜捐铸大钟一只 。此后,经康熙、乾隆、道光至同治的百多年间,历代官绅如总督金弘振、嘉通福、瑞麟,云南储粮道邝士宪及住持杜阳栋、郁教宁、黄宗性等,或捐俸募化,或督工扩建,宫观日趋宏伟,香火日益鼎盛 。民国以后,三元宫时起时落 。龙济光时期(1914~1916年间),三元宫一带列为军事禁区,门庭顿趋冷落 。
1919年,住持张宗润曾予重修 。
陈济棠治粤期间(1929~1936),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 。1931年,广州市教育局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 。据《国华报》载,经此一难,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 。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再度冷落 。
日军投降后,三元宫复兴 。1946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诞,参拜者如潮涌,连跪拜之地都难插足 。是年政府欲在三元宫建忠烈祠 。为保道场,住持唐诚静、李信谐发起成立中国道教会,聘政界要人任宫内名誉职事,经活动后,忠烈祠他移 。宫内各殿,建于康熙年间,反映了清代道教宫观的建筑风貌,

句容的由来,孝感三元宫由来?

文章插图
海门人的来源【句容的由来,孝感三元宫由来?】 海门,由长江泥沙逐渐堆积而成 。经800多年,至唐朝中期,形成东洲和布洲两个大沙洲,以及大量的小沙洲,合称东布洲 。
唐朝末年,一批北方居民为避战乱,来到东布洲,开垦定居,成为首批居民 。元末明初,部分江南人也迁到这里 。明清之际,这里经常发生坍海,居民大批流亡,最少时只剩4000多人,他们又迁到通东沿江地区,被称为“江北人” 。
清朝康熙年间,海水南泓,东部洲又抬高并长出大量连片沙洲 。崇明人陈朝玉率众来海开垦,此后数十年,大量江南人(崇明人为主)迁来东布洲,达30多万人,他们被称做“沙地人” 。他们,大多人保留了崇明的方言和习俗 。
沙地人来自崇明,崇明岛原来也是泥沙堆积而来的,那崇明人来自哪里呢?
有人说,太仓人迁崇明,崇明人迁海门 。还有人说,句容人迁崇明 。现在最有可能的是,浙江吴兴 。五代时,后周灭唐后,姚氏率1万余吴兴人来崇明避难,周军不能过江,于是这帮人就在崇明定居下来了 。崇明和吴兴,同是吴语,有很多相似 。
所以,海门人,虽然身居江北,仍然称当地一些人为“江北人”,因为他们祖上乃是江南的缘故 。
句容的由来,孝感三元宫由来?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