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出自哪里,王阳明心学精髓语录第一篇?( 二 )


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
▲王阳明书法成就很高,有种说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其书 。
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 。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 。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王阳明先生生平做了一个精彩的介绍,笔者也是从此书中第一此接触先生
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 。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 。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 。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 。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 。因为理解透这个一,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
▲阳明授学图,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
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
▲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内乱,江西剿匪,战功赫赫,有“大明军神”之称
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一代大儒,受万世敬仰 。
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出自《王阳明传习录 卷上 ( 门人 薛侃录) 》 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 。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 。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