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什么故事 三十六计空城计的故事简介

三十六计空城计的故事简介,空城计是什么故事 。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
第32计 空城计 题解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在己方无兵出城与敌对抗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敞开城门,以引起敌方由此产生怀疑,怕城内有埋伏,就会犹豫不前 。在军事上指在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下,力弱的一方故意显示自己虚弱不设防的弱处,让敌人反以为自己有准备,而不敢贸然进攻,从而度过难关的一种计谋 。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

空城计是什么故事 三十六计空城计的故事简介

文章插图
空城计是什么故事 三十六计空城计的故事简介

文章插图
【空城计是什么故事 三十六计空城计的故事简介】 注释
虚者虚之:第一个虚字,空虚,与实相对,指军事力量不敌对方 。第二个虚字,动词,显示虚弱的样子 。全句意为:劣势的军队面临强敌,故意显示虚弱 。疑中生疑:第一个疑字,可疑的形势 。第二个疑字,怀疑 。意为面对可疑的形势更产生了怀疑 。刚柔之际:这里是指敌我双方悬殊的时刻 。奇而复奇:奇妙之中更加奇妙 。
译文
本来兵力空虚,又故意把空虚的样子显示在敌人面前,使敌人不知底细,怀疑我有实力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采用这种计谋,显得更加奇妙 。
按语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 。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惧 。以张守为瓜州刺史 。领余众,方复筑州城 。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 。守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 。”乃至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 。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 。
注释
兵无常势:用兵没有固定的方式 。《孙子·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吐蕃:唐时国名,属藏族 。瓜州:今甘肃安西县 。王君焕:唐代瓜州常乐人 。字威明,开元中为河西陇右节度使,由于击败吐蕃有功,升大将军 。后吐蕃攻陷瓜州,回纥等部叛乱,君焕战死 。河西:唐代方镇,在甘肃武威,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 。张守:唐代陕西人,开元中为瓜州刺史,因功官至辅国大将军 。版干裁立:版,夹板 。干,筑土墙时,两个板子相夹,当中填土,用杵舂坚实 。干就是筑墙所用夹板两头所立的木桩 。裁,通假字,同才 。裁立,刚刚安好 。
译文
用兵常常是虚虚实实,没有固定的方式 。本来处于劣势,更把自己虚弱的样子显示给敌方 。自从诸葛亮以来,运用这条计谋的人为数不少 。如唐玄宗时(公元727年),吐蕃人攻陷了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河西一带老百姓非常震惊 。朝廷派张守为瓜州刺史 。张守率领市民修复城墙,刚立好夯实的筑墙,敌人突然来进攻,城中没有防御的器械,市民们大惊失色,面面相觑,毫无斗志 。守说:“敌众我寡,战争创伤还没有修复,不能用利箭、擂石与敌人对抗,必须用智谋对付敌人 。”就在城墙上摆好酒席,与将士们饮酒作乐 。吐蕃兵马见了,怀疑城中有伏兵,不敢进攻,便撤退了 。
传世典故
“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余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 。把四个城门大开,每个城门用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魏兵到来时,不可擅动,我自有办法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充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