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0后的详细资料

90后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包括1990年)的所有中国公民 。90后与80后相同,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 。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
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目前多数尚未成年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也是90后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原因之一 。
虽然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但90后的社会价值也渐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90后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公众视野内是由于脑残体(火星文)在网络上的泛滥 。
[编辑本段]一、社会背景
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比前几代人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 。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原因,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而90后相对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 。
90后以及80后的个人素质与中国老一辈公民相比有明显提高 。其生活习惯、价值观、世界观与国际主流接轨 。另外,由于中国成长中的社会结构的激烈变动,90后和80后的分化现象较前面几代人要更显著,因此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也都更加多元化 。
[编辑本段]二、时代变迁
在信息方面,1999年,中国只有四百多万互联网使用者,而到2007年,有了一亿三千七百多万人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岁到15岁之间的中国儿童中,超过70%至少上过一次网 。如今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家中有互联网连接 。
在教育方面,由于从1997年依赖的一系列改革已经让中国教育体系慢慢脱离死记硬背,迈向注重独立思考的西式方法,90后也与前一代中国人的学习方法大为不同 。

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关数据大致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 。例如,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从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 。同时,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从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但至今关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变迁,仍尚无大规模的长期追踪研究 。
在社会方面,一项关于“90后”社会调表明,有六成以上的调查对象否认不关心社会 。该调查结果所显示的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但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同时“90后”也是充满自信的一代人 。
[编辑本段]三、问题
心理
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对发展,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此时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 。这种闭锁性,使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较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此时,他们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但由于社会化的要求,他们又强烈地想与人交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理的大门 。但由于很难找到这种知音,他们常常感到烦闷不安 。
教育
由于时代变迁,国家经济转型,“90后”的父母们当他们刚刚成家立业就遇到了与他们从小早已习惯的生活模式大相径庭的体制改革——多年沿袭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需要重新选择职业,需要靠自己奋斗,许多人被卷入了下海的大潮,巨大的压力使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 。
与此同时,“90后”的家长们又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他们认为到学校的教育不足以应付真实的世界,在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下,学校加压,各种各样的培优如雨后春笋,于是90后孩子自小即被大量的家教、教育辅导书进行专业培训,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比较注重自我,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