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硼砂泡发黄金鲍后续:负责人称添加为好卖相 查处前疯狂转移


记者暗访硼砂泡发黄金鲍后续:负责人称添加为好卖相 查处前疯狂转移

文章插图
_原题为:采访人员暗访硼砂泡发黄金鲍后续:负责人称添加为好卖相 查处前疯狂转移)
【采访人员暗访硼砂泡发黄金鲍后续:负责人称添加为好卖相 查处前疯狂转移】3月14日,新京报曝光了大连某企业违法用硼砂泡发黄金鲍 。当日下午,涉事企业负责人找到采访人员称,并不清楚添加剂中含有硼砂成分 。随后,采访人员将相关情况反映给当地市场监管局,但当采访人员随市场监管部门进厂检查时,操作车间里的产品和添加物已不见踪影 。不过,另一路采访人员已将工厂疯狂转移黄金鲍的过程拍摄下来 。目前,属地市场监管及警方已介入调查 。
相关阅读:
海鲜珍品加工厂的“狠活”:硼砂泡出“黄金鲍”,海参边煮边上色
拳头大小的黄金鲍鲜嫩肥美,“放心美味”;黑褐色的海参参体饱满、肉质Q弹,“高端的海参,不需要解释” 。这是大连一家海产品公司在其网络店铺中对所售商品介绍,图片里的黄金鲍看起来鲜嫩金黄,海参个大体肥 。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高端”海产品背后,却涉嫌非法添加有毒药剂 。
“3·15”前夕,接到举报的新京报采访人员,应聘进入该公司成为车间里的一名操作工 。
新京报采访人员调查发现,该企业生产“鲍片”“黄金鲍”大多使用产于塞内加尔的宽口涡螺作为原料,但这些“鲍片”“鲍贝”“黄金鲍”制作过程中,都会使用药剂泡制,而这些药剂经采访人员取样第三方送检,均含有国家明令禁止、具有毒性的硼砂成分 。此外,该企业生产的“高端海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经过了染色泡发 。
“药粉”泡发:保质保鲜,色泽更好
这家公司是一家集海珍品养殖、捕捞、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渔业企业 。官网显示:企业园区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全年生产加工各种各类海参、黄金鲍等海洋珍品达1000余万斤,产值达10亿元 。
2月25日,新京报采访人员应聘进入该公司的黄金鲍、海参生产线,该生产线位于园区内一栋建筑的一、二层,分别设置有蒸煮间、分选间、速冻间、制冰间等区域 。
在工厂一楼的车间内,摆放着十余个长约1米、高约80厘米的蓝色塑料水槽,槽内数百斤的“鲍片”正在被工作人员加水浸泡 。每个槽内的水面都聚满了白色泡沫 。
“里面加药了,保鲜、漂白,螺肉会更好看 。”一位工作人员称,这些海产品切片实为螺肉,他们对外都叫“鲍片” 。采访人员对比发现,经过2个小时的浸泡后,不管是看起来还是摸起来,“鲍片”较之前都更加嫩滑,色泽更白亮 。
记者暗访硼砂泡发黄金鲍后续:负责人称添加为好卖相 查处前疯狂转移

文章插图
被“药液”泡发的“鲍片”更加滑嫩,散发出类似洗衣粉的味道 。暗访视频截图
被使用“药水”浸泡的,并非只有“鲍片” 。黄金鲍,是该公司的畅销产品,公司网络店铺信息显示,多个黄金鲍产品销量超过10万单,为店铺热销榜第一名 。另有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该公司黄金鲍的销售,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在前列 。
黄金鲍盛产于北非,实际是一种海螺,因为形似鲍鱼,所以在国内被称为黄金鲍 。进货包装显示,这是一种名为“宽口涡螺”的海产品,产地为塞内加尔 。
采访人员观察发现,黄金鲍在进入车间后,首先需要放入水槽内加清水解冻 。大小不等的黄金鲍解冻后呈黄褐色,槽内水质清澈,且无异味 。而当工作人员将白色“药粉”投放到水槽内加水稀释后,会再把解冻好的黄金鲍放入水槽,随着不断的人工搅拌,清水逐渐变成了红色,而黄金鲍也真的变得金黄起来 。
记者暗访硼砂泡发黄金鲍后续:负责人称添加为好卖相 查处前疯狂转移

文章插图
“黄金鲍”被药液泡发后,药液呈现出红色 。暗访视频截图
2月27日,采访人员按照车间安排,将解冻后的两三千斤黄金鲍,分别捞入混合了固定量“药粉”的水槽里浸泡 。负责“下药”的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黄金鲍需要在药水中浸泡2天,才会进入后面的流程 。
对比可见,被浸泡后的黄金鲍相对之前,不仅个头大了,色泽也更加黄、亮,摸起来滑嫩又有弹性 。
这种神奇“药粉”到底是什么?面对采访人员询问,多位工作人员对此三缄其口 。即使是每日称重分配下药的工作人员,也称“不知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