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的由来,话剧的名称由来?( 三 )


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 。
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 。
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
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
思南土家花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闹子"等20多种 。
内容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咏草、寄物抒情托志等 。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
明王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人贵州,并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成为本民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灯最为有名 。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采茶”、“弋阳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并吸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 。
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剧目有《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如《槐荫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 。
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语,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 。
在原有花灯的基础上,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
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爷点兵》等 。
花灯戏是贵州民间的一种民族戏剧舞蹈,人们习惯地简称花灯 。
它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灯在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土家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 。
思南土家花灯,大约起源于中国的唐朝,历史源远流长 。
花灯的内容大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劝人洁身自好、托物言志等 。
自古以来,在祭扫神灵祖先的活动中,在歌唱耕种的活动中,思南土家族人民都是采用思南土家花灯这种说唱的形式进行表达和流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