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属兔男寿命?( 三 )


一个探出盛开的三角梅的大门 , 挂着“云台山车队及中甸干休所片区改造项目指挥部”的牌子 。“云南省中甸”——是个1997年被撤销 , 如今已不存在的单位 。1975年12月 , 张桂梅参加工作 , 即在这个“中甸” , 中甸县后面改名为香格里拉市 , 但“中甸”并非隶属于当时的中甸县 , 而是归云南省林业厅管 。老职工曾科 , 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经历 。
曾科是湖南人 , 出生和张桂梅同年同月 , 他在伊春长大 , 也算半个黑龙江老乡 。他介绍 , 从1973年开始 , 连续几年中甸大规模招工 。在黑龙江年轻人不好找工作 , 但云南林业采伐正好缺人 , 这是张桂梅来云南投奔三姐的具体背景 。张老师不是支边 , 参加的是“三线建设” , 这项战略决策 , 把张桂梅的个人命运和时代结合到了一起 。
张桂梅刚到中甸 , 是在红山林场一工段干活 , 这也是最基层最一线的艰苦岗位 。那年她刚好18岁 , 除了修路做计量员 , 还兼任厨师和卫生员 。红山林场有好几百号职工 , 一顶大帐篷有二三十的空间 , 中间是个大炉子 , 男女职工分帐篷围炉而睡 。原始森林里 , 阴暗 , 帐篷只能挑平一点的地方搭 , 下面垫上木板 , 还是潮气逼人 。冬天气温零下二三十度 , 晚上睡觉需要不断往炉子里添柴禾 , 不然后半夜会被冻醒 。一顶帐篷得住十多个人 , 洗澡当然是奢望 , 污浊的气息可想而知 。
张桂梅刚到中甸身份是工人 , 在工段负责修路保通工作 。不要以为这是个轻 , 曾科介绍 , 在大山里修路运输不便 , 许多活要靠人力手工 , 林间的腐殖层很厚 , 大车一经过 , 路基易损坏 , “垫上块大石头 , 一压就陷进去找不着了” 。7到9月 , 云南进入漫长的雨季 , 山间塌方甚至山体滑坡多发 , 而在冬天经常大雪封山 。江梅老师曾是张桂梅在中甸子弟学校的同事 , 她说:“张老师的类风湿骨节痛 , 十有是在一线落下的病根 。”曾科说:“张桂梅从事的筑路修路多是女工 , 男工伐木的多 , 但都属于繁重体力劳动 , 是特殊工种 , 志45岁就要安排退休 。”
住得差 , 吃得、用得也恼火 。高寒山区吃新鲜蔬菜是奢望 , 冬季下大雪或夏季雨 , 物资难以运进来——其实也没多少蔬菜肉类的物资 。曾科回忆 , 林场一线吃的最多的是土豆 , 耐储存又好加工 , 煮了烧了都能吃 。偶尔到附近老乡家买只鸡 , 算是“极大地改善了生活” 。林场没有电 , 晚上无事可干 , 对于一线以年轻人为主的团队来说 , 真可谓“孤独寂寞冷” 。
令人敬佩的是 , 张桂梅挺了下来 , 还当上了女青年突击队队长 。来林场之一年的春节 , 工友们都下山过年团圆了 , 她是一个人守着17顶帐篷在山上度过的 。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 一个家在万里之外的异乡人 , 一个曾经的文艺骨干 , 冰天雪地野兽出没 , 是煎熬也是历练 。
到了雪山耸峙的滇西北 , 张老师又被这里的勃勃生机所鼓舞 , 被大自然的雄浑伟力震撼:大树入云 , 树下厚厚的苔藓像棉被一样舒坦 , 到处是鲜红欲滴的莓 , 远处群山荡漾 , 壮阔天地里仿她们是之一批来客……
在滇西北迪庆雪域高原十多年的经历 , 对张老师一生同样影响至深 。这里锤炼她的意志 , 吃得苦中苦;也开拓着她的胸襟 , 又认识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刚到一线工段工作不久 , 张桂梅就经历了伐木事故 , 几个淳朴的少数青年工友 , 被倒下的大树压死了 , 血的现实 , 让年轻的张桂梅怅然良久 。当时小中甸是一个多大家庭:当时全局数千名职工 , 有23个少数 。张桂梅回忆 , 她分配到红山林场时 , 工段的17名职工几乎都是少数 。
张桂梅在一线的时间有两三年 , 后面因为文字能力文艺特长 , 也因为踏实能干的口碑 , 她被调到局里机关工作 。在机关历练的十来年 , 同样令她成长——让她以后管理一所福利院和学校时不至于太吃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