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一家粮油店,请大家给点好的建议。( 二 )


或许是生活所迫,或许是感情纠葛,又或许是其他原因,让父母在自己的孩子最美好的年轮里消失,留给他们的只是一个年迈的老人 。而老人们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填补那缺失父爱与母爱,留下的仍是一纸空白 。
所以,留守儿童问题,到底该何去何从?
王二的故事2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 。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 。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 。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 。
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 。
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 。“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 。
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 。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 。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 。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 。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 。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
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 。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 。
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 。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 。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 。
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 。
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
王二的故事3某地发洪水,道路被阻断 。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 。不久,就有不少人家断炊了 。
王二是个开粮店的,所以手里有点粮 。王二决定施粥行善,解决灾民一时的困难 。王二面临的问题很现实也很严峻:有1000个人需要吃饭,但是王二只有供100个人吃的粮食 。
王二为此事感到很苦恼,100个人的粮食分给1000个人,给谁不给谁?王二的儿子学过一点入门的经济学,觉得此事很容易 。他说:“爸,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价格越高需求越少 。最好的方式是,你不应该施粥,而是应该卖粥,卖给出价最高的那100个人 。这样事情不就简单了?大家不用排队,也不用打架,你也不用操心分给谁不分给谁,看不见的手都替你搞定了,人家亚当·斯密几百年前就把这件事情想通了 。你看,还是学点经济学有用吧?”
王二觉得此事不妥,说:“你这不是让我赚黑心钱吗?而且,这样一来,最后粥不都给那些富人买去了,穷人不就只能挨饿?”
儿子的回答很简单:“爸,你怎么就想不明白?你不卖高价,别人拿去之后,照样能转手高价卖出去,最后还不是一样?这就叫‘黄牛’ 。再说,你卖粥的价格公开透明,又没有公开歧视穷人 。穷人要是真饿了,一样也会愿意出高价;不出高价,说明人还没有饿到非吃不可的地步 。你不用觉得有什么不安的 。”
王二还是觉得不妥,说:“我还是按先来先得的顺序免费施粥吧 。这样,我觉得更公平一点 。”
王二的儿子立刻说:“爸,这一点也不公平!凭什么先来的就是最需要喝粥的?先来的都是时间宽裕的 。而且,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许多人都要排一晚上的队,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最后,你还是不能阻止人拿到粥之后再转手卖掉,最后粥不是还会落到愿意出高价的人手里?你想违背经济规律,最后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增加麻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