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释秦始皇陵墓之谜是什么?

秦始皇陵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城东,背靠骊山,面临渭水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公元前247年)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园,直到死时(公元前210年)建成,历时37年 。为造秦陵,当时征发了所谓的“罪人”有72万之多 。秦始皇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经勘察,面积达57平方千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千米,外城周长6千米,呈南北长方形 。秦陵的布局,东侧1500米处是大型兵马俑坑,西侧是车马陪葬坑及大批刑徒墓地,西北角有面积相当大的秦代石料加工场,南面还有一道长达1500米防止洪水冲毁陵墓的人工堤渠 。据《史记》记载,陵墓内挖地极深,用铜液浇灌加固,上面放置棺椁;墓中建有宫殿及文武百官的位次,还有大量的珠宝玉器等;为防盗墓,里面设有弩机暗器,地底下又灌注水银,造型似江河、大海,以机械转动川流不息;又用鱼油膏做成蜡烛,点燃长明,久不熄灭 。
秦始皇陵墓至今还未完全发掘 。科学家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秦始皇陵墓进行了多次探测,也由此引出了一系列谜团:秦始皇陵墓的封土取自何处?史料中记载的“旁行三百丈”究竟是什么意思?秦陵司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是谁点燃了秦宫火?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长和宽各约350米,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堆是国内之最 。体积如此庞大的封土取于何处,历来人们说法不一 。在临潼地区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封土堆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秦陵上寸草不生 。关于秦始皇陵的封土来源,史书中也多有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复土骊山” 。《正义》注释道:“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 。”意思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水经·渭水注》记载:“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 。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 。”今天在秦始皇陵封土东北2.5千米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确实有这处地势低洼、形状不规则的大水池,有人曾估算鱼池总面积达百万平方米 。于是郦道元“取土于鱼池”的说法也得到了不少考古专家的认可 。究竟秦始皇陵的封土取自何处,还要通过大量的勘测、体积还原计算和对比才能最后定论 。
《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修建秦陵地宫的介绍: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的位置更是显得扑朔迷离 。近些年来,科技人员运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 。秦始皇陵的地宫虽然被定位,但史料记载“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有专家认为“旁行三百丈”是地宫初挖点比原来计划向北移了700米 。因为在封土堆南约700米处出现了重力异常的现象,按地质理论说明该异常区与周围土质存有差异 。所以有人推断,秦始皇陵地宫最初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只好向北移到了目前封土堆的位置 。也有专家认为:秦始皇陵封土堆南部紧挨骊山,由于山间冲积扇的原因,山下的地层中分布着厚层的砾石,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 。
古时候,帝王在世时专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后特意为其专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马道 。司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 。可是秦始皇陵司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考古学家和地质专家说法不一 。袁仲一、王学理等众多秦陵考古专家都一致认为,秦陵的司马道为东西走向,即陵园面向东 。但也有专家认为“陵园南高北低,背依骊山,俯视渭河,南北高差达85米,陵园面向北是再合适不过了 。同时,其他国君大多将封土堆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却位于内城南半部,从对称角度讲,司马道东西走向说不通” 。司马道为南北走向的观点最早是由地质学家孙嘉春先生提出来的,并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 。
另外,火烧秦陵仅仅是一种燎祭方式还是项羽所为?这一历史悬疑至今也没有结论 。项羽是否火烧秦陵?在对秦始皇陵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了陵区有大面积的火烧土分布,同样考古专家在对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发现了大量火烧土和残余焦木 。有人认为这正验证了历史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 。但也有人提出,如果是项羽火烧了秦陵,那么陪葬坑里的珍宝为什么没有被运走?珍禽异兽坑虽然遭到了火烧,但坑内却完好保存着精美的铜鹤、铜鹅、铜鸭子等,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有专家认为“火烧陵墓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祭祀方式,即所谓的燎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