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密度是单位体积积雪的重量,其与雪深的商获得 雪的密度多少


雪密度是单位体积降雪重量,它与雪深(cm)的相乘为雪载 。此外,雪相对密度也是指企业雪盖容积中干雪、溶化水与水汽品质总和 。因而,雪相对密度可以由雪载和雪深的商得到 。
雪介绍
从混和云间着陆到地面的小雪花形态固体水 。由很多乳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与高聚物(雪团)所组成的降雨 。雪是水在上空凝固再掉下的天气现象,或指落下来的雪;雪是水在固体的一种形式 。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作用下才出现,因而亚热带地区和热带气候降雪的好机会较细微 。
下雪的前提条件
1、水汽饱和状态
【雪密度是单位体积积雪的重量,其与雪深的商获得 雪的密度多少】气体在某一个温度下能够涉及到的较大水汽量,称为饱和状态水汽量 。气体到达饱和状态时的温度,称为漏点 。饱和状态的蒸发冷却到漏点以内的温度时,气体里就有多余水汽变为水珠或冰晶 。由于冰上饱和状态水汽比例比河面略低,因此冰晶生长发育所规定的水汽饱和状态水平比水珠略低 。
换句话说,水珠必须要在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就是指空气中具体水汽压和同温度下空气中的饱和状态水汽压得比率)不低于100%的时候才能提高;而冰晶呢,常常空气湿度不够100%时也能提高 。
比如,气体温度为-20℃时,空气湿度仅有80%,冰晶就可增加了 。温度越小,冰晶提高所需的环境湿度越小 。因而,在高处低温里,冰晶比水珠更容易产生 。
2、气体里有凝结核
并没有凝结核得话,地球上的就难以能见到雨雪天气 。凝结核是一些飘浮在半空中得很细微的固态颗粒 。理想的凝结核就是那些吸收养分最强大的化学物质颗粒 。例如海盐、盐酸、氮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颗粒 。因此有时也会看到天空中有云,不见下雪,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通常选用人工降雪 。
降雪量的等级规范
下雪级别规范就是指在指定的时间内不断下雪或降雪量换算成降水量为级别划分的要求 。该标准一般采用延续时间12h和24钟头二种规范 。
以24钟头降水量为区分规范,在其中,降水量0.1~2.4mm为小倩,1.3~3.7mm为小到中雪,2.5~4.9mm为中雪,3.8~7.4mm为中到大雪,做到5.0-9.9mm为下雪,7.5~14.9mm为大至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mm为暴雪 。
以12钟头降水量为区分规范,在其中,降水量0.1~0.9mm为小倩,0.5~1.9mm为小到中雪,1.0~2.9mm为中雪,2.0~4.4mm为中到大雪,做到3.0~5.9mm为下雪,4.5~7.4mm为大至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mm为暴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