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影园是拆是留 苏州 影园( 二 )


岁月斑驳 。2018年起,影园附近地块拆迁进入加速期,东侧的农贸市场、南北两侧的居民区、西侧的陆幕小学陆续拆除 。周围的原始环境陆续解构,影园中的人也很难在“孤岛”中生活下去 。随着周边拆迁的结束,以往的排水系统也不能正常使用,一到下雨天,周围的水直接倒灌进影园的宅子里,彭家人只能靠水泵排水 。
多重不便因素之下,今年2月,彭建东签下了同意拆迁的文件 。

苏州影园是拆是留 苏州 影园

文章插图


影园中的水门楼 受访者供图
探讨“留”园
拟拆除前,彭建东想为家宅留个纪念 。他托朋友联系摄影师江河(化名),想为影园留下点影像资料 。
江河是苏州古城拍摄记录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对历史文化建筑很感兴趣 。第一次到影园,他就被这个园子吸引,“这竟然是一位老中医亲手造的园子,你好像能感受到园子与园主的生命连结” 。当天他把拍摄的素材上传到社交平台,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此后闻名而来者众 。
渐渐地,部分来访者感受到了影园的独特价值,比如资深文保爱好者田建新,对影园的文化印记感到印象深刻 。“园林往往能反映出主人的学养内涵,寄托着主人的山水情怀,园主彭昭亮是最后一代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人,与诸多苏州书画名家交游往来,多次在影园雅集,品茗、抚琴、弄墨、赏景,园中的碑刻、书画都在无形中还原了当年名士雅集的谈笑风生之景 。”田建新说 。
而在建筑师王军看来,影园不仅有价值,而且价值独特 。从园林品类看,这本是一座郊野园林,广揽外景 。随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又逐步收缩为一座城市园林 。“苏州历朝历代园林众多,但经历这种转型的园林,也许只有影园能见到 。”
王军形容影园是一座低技建造的高水准园林,园虽陋小,但审美颇高,比如园中的3个坐落在水边的水门楼,既暗示了园林空间的分界,还借用门洞和花窗达到了一步一景的视线层次感,这在苏州的园林几乎见不到 。此外,影园没有一味苛求传统造园法,多使用低成本的常见建筑材料,比如红砖做拱桥、水泥楼板做平桥、泥土做模具干燥后浇筑水泥花窗……王军认为,影园在精神上和空间上延续了传统文人园林的价值观和美学观,在建造工艺和材料上又回应了时代的特征 。
【苏州影园是拆是留 苏州 影园】王军认为,园林的本质是个人营造的家园,“一人一生一园”,这是历史上万千文人的生命志趣 。如今苏州大小园林中,几乎没有“一人一生一园”的案例,影园对于以园林闻名的苏州来说,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 。
“在造园传统失落的时代,没有这份痴情和灵巧是不可能造就此园的,它的意义不仅是一座传统园林,还代表着一种传统造园精神的延续 。”王军向澎湃新闻表示 。
造园是一种极具文化性的建构行为,江南地区现存的私家园林大多建造于明清时期,兴盛一时,到上世纪中后期,随着城市和生活的现代化,文人园林更是日渐远离了日常生活,逐渐落入窠臼 。
苏州影园是拆是留 苏州 影园

文章插图


园中一景 田建新/图
园将何去?
文保人士对影园价值的发现,以及“留下影园”的呼声,引起了苏州当地的高度重视 。4月7日原是政府计划对影园主体进行最后拆除的日子,当天上午,拆迁被叫停 。
影园所在的元和街道规建科工作人员表示,政府关注到了,也非常尊重文保人士的意见,关于影园的拆迁工作已暂停,未来拆还是不拆,还要等上级部门进一步研判 。
此前有一个方案是,拆除+异地重建保护,政府部门也已经对影园进行了3D建模 。不少文保爱好者和建筑学者建议,异地重建不如就地保护 。
景观设计师溜溜认为,异地重建的园林,不管是追求“形似”还是“神似”,一定程度上都展现出精神性的缺失和空洞 。影园传承了传统文人园林追求精神性的本质,同时作为“郊野园林”拓展了江南园林的多样性,园主人一家传承了“园林式”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变革期苏州人园林生活的“活样本”,记录了上世纪中后叶江南地区的城市和社会变迁史 。“对影园的保护,不仅是对一个园林的保护,对园林精神和造园脉络的保护,更有对家宅集体记忆的保护 。”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丁枫认为,对历史建筑异地重建一般是实在没有选择才会采取的一种方式 。“影园和周边水系等环境相连一体,用材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有的,时代特征是他的鲜明特色 。”她建议,作为园林之城,苏州近年公布的园林名录里近一半是近20年内造起来的新园林,苏州更应重视和保护像影园这样的独特价值园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