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一、春节
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二、元宵节
【中国的民间习俗有哪些?】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
三、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
四、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
2、春节(正月初一)
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广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
民间风俗有:守岁、闹元宵、赛龙舟、扫墓祭祖、登高等 。
1、守岁: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2、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