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是什么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是什么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大年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儿那祝贺新春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习俗,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 。然而,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
正月初三:传说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不许摔坏东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 。”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 。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 。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 。
正月初四:迎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这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诸神 。若是经商之人的话,应该闭门歇业,民间认为若不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亏待诸神,引起诸神不满 。
正月初五:“破五”吃饺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
正月初六: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 。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 。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
正月初七: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
正月初九:天公生 。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
正月初十:石头节 。正月初十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 。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 。正月初十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 。
正月十一:请紫姑,请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 。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 。
正月十二: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
正月十四:试花灯 。在古代,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称为“灯市” 。
正月十五:吃元宵,点花灯,猜灯谜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