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九的口诀是什么?


几九的口诀是什么?

文章插图
几九的口诀是如下: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
【几九的口诀是什么?】中国民间习惯,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为止,共八十一天,是一年中寒冷的时期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的一种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冬至”的第二天开始 。“数九”的习俗很多,其中“九九歌”最为广泛和久远 。
这些民谣巧妙地运用自然现象,生动地反映了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就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不是最冷的,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 。
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 。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
计算方法:
“数九”的正确算法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故,“九”在每个年份中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须视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 。
另有错误认为“数九”是从冬至这天算起的,从冬至这天算起那么每年“九”的具体时间是固定的,每个“九”都固定在冬至后第9天、第18天、第27天,“数九”从冬至这天算起的算法是错误的 。
今天四九第一天
农历中数“九”是我国习惯用的杂节 。进入冬至就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 。它以冬至日为起算点,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像白鹤一样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
华北地区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泻水不流;三九四九破冰石臼;五九四十五,飞禽当空舞;六九五十四,篱笆出嫩刺;七九六十三,出门把衣袒;八九七十二,黄狗躺阴地;九九八十一,犁牛一齐出 。
几九几九是从冬至那天之后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个九,依次类推 。
冬至后即开始“数九”,俗称“交九”,意味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 。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
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
扩展资料: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古称“日短”或“日短至”,时间基本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 。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过了这天,太阳逐渐北移,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
冬至,不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商朝、周朝、秦朝,把冬至这一天设为“岁首”——过大年 。汉朝开始定为节日——冬节 。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解析:
1、一九二九不出手: 一九二九冬至后天气比较冷, 手放在外面会太冷, 难以承受, 甚至会产生冻伤, 所以忍不住在口袋里, 这是 "不出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