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各种说法


"死"的各种说法

文章插图
1、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
2、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 。16~19岁为“上殇”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
老年死谓之“寿终” 。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 。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
3、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
5、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
6、土语、俏皮话
“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死
“死”的说法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故”、“终”等 。
死,汉语常用字,读作sǐ,死字是合体字,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生命终止,后引申为无生命的、难活的、不活动的、行不通的、拼命地、不顾一切地等义,也作姓氏 。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 。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父母死后 。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 。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 。“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
到了现代,“死”的讳称更是五花入门,书面上除沿用不;少古人的称谓外,又有了一些新的词语,如“安息”、“长眠”、“逝世”:“长逝”、“谢世”、“离世”、“亡故”、“永别”等 。口头则一般婉称“老了”、“没了”、“坏了”、“过世”等,在特定环境中,也可说“去了”、“走了”等 。
【"死"的各种说法】“死”还有许多有着特殊意义的讳称,如:为正义事业而死叫“就义”,为国家和人民而死叫“献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等,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年幼而亡叫“夭折” 。生病而死叫“病故”,年老在家安然而故叫“寿终正寝”,被尊敬的人死去叫“与世长辞”、“心脏停止了跳动”、“停止了呼吸”,马列主义者去世叫“去见马克思”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一文中,讳称导师马克思逝世为“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总之,“死”的讳称相当复杂,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名目也不尽相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