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要素禀赋理论


什么是要素禀赋理论

文章插图
要素禀赋理论一般指H-O理论 。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
扩展资料:
在1951年,麦克杜格尔对李嘉图的贸易理论首次进行了检验,几年以后,华西里·里昂惕夫把他194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于美国贸易模型,他发现美国的出口品是相对劳动密集的,而它的进口品则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这个结论与我们根据赫克谢尔—俄林定理所作的预期完全相反 。
经济学家对于里昂惕夫之谜大体上有四中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
2、关税和政府的其它贸易壁垒 。
3、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 。
【什么是要素禀赋理论】4、其它自然资源不同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要素禀赋理论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 。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
扩展资料: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是赫克歇尔首先提出来的 。俄林师承赫克歇尔,创立了要素禀赋论 。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
1919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这些论点为俄林所接受 。
1929-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外倾销商品,同时提高进口关税,限制商品进口 。对此,瑞典人民深感不安,因为瑞典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 。
在此背景下,俄林继承其师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创立了要素禀赋论 。
而在美国经济由中盛走向极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 。
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要素禀赋论
H-O定理: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或是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 。已过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的商品,进口该国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的商品 。
H-O-S定理: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价格均等化原理 。
S-S理论和雷布津斯基定理都是H-O理论的推论,雷布津斯基定理放宽了H-O定理的假设,H-O定理建立在一国的要素总量不变的基础上的,但是在现实中,一国的要素数量经常发生变化,雷布津斯基通过对单一的扫苏增长对国际分工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
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是建立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和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也是放宽了H-O模型的假设 。具体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 。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
扩展资料:
H—O理论体系包括包括三个定理,分别说明三个问题:H—O定理说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格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明国际贸易对各国要素价格的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说明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