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钱是那个朝代的?


半两钱是那个朝代的?

文章插图
半两钱的版式那么多,我们要怎样才能区分先秦半两、秦半两和汉半两呢?今天星哥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半两钱
先秦半两
先秦半两:铸法原始、古朴,幕面不甚平整,背面或有铜渍,铸口宽大而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流口;外形不圆,厚薄不均,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圆孔;钱径较大,钱体较厚;面文“半两”二字,大小不一,“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常见“长人两” 。
【半两钱是那个朝代的?】秦半两
秦半两:是指秦统一中国后全国流通的钱币 。铸期为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据传秦半两钱文出自丞相李斯之手,玉箸体篆书、气韵飞动、纤细有力、十分潇洒 。汉半两与秦半两基本上是一脉相承,但是在秦半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相比较而言:秦半两粗放原始,汉半两秀气精致;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园;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等等 。只要细心品味,还可以找出许多区别 。
秦半两
下面,我们具体地来看秦半两和汉半两的辨别要点: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栩,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 。后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 。
目前已经认定的秦半两类型有:原始型(战国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传形、有郭半两、小型灯笼半两、小型(秦后期)、以及在字体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类型 。
汉半两主要有:榆荚半两(秦末至西汉初期,约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钱体轻薄,重三铢上下----秦汉1铢约合现在的0.7克,形同榆荚)、八铢半两(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仿秦半两书体,略浅,重八铢)、五分钱(吕后六年,前182年,薄小,孔大,重只为秦半两的五分之一)、大半两(西汉早期,字文平整)、四铢半两(汉文帝五年,前175年,钱文平正,重四铢)、有郭半两(建元五年,前136年,新铸的四铢半两,有外郭,亦有内外郭的,也有称三分钱)、铁半两(西汉早期,湖南一带,钱体如四铢半两)、特大型(镇库大钱或开炉大钱) 。
汉半两
榆荚半两
榆荚半两:版式复杂,大小亦相差悬殊 。大的钱径有至20毫米以上者,重2克左右约合当时三铢;小的径不足10毫米,重仅零点几克,不及汉制1铢 。
较厚重的荚钱,多为一个镏口,较宽 。钱文“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长,笔法随意,字形方中透圆,少数的似四铢半两写法,字形略长;两字多为“双人两”和“连山两”,“十字两”所占比例较少 。这种钱大多数为民间私铸,残存较多秦钱气息,表明为汉初铸 。
八铢半两
八铢半两:笔划直角方折,字形结构疏郎;钱文平坦,字口极浅 。大多“半”字二横划等长,有的“半”字下横两端上翘;有的“半”字写法有宽阔方正和狭长,上宽而下窄两种;“两”字有“长人两”、“短人两”两种,其“两”字上横笔多短而偏向内侧,下都呈一个不封口的正方形 。
从制作工艺上看,比秦半两平素轻薄,皆无内外郭 。大样薄肉,钱径在27—31毫米之间,重量多在3.5—5.5克之间;轮郭齐整,穿孔周正,镏口有二至四个不等,且较窄,不磨栩 。
八铢半两
五分钱
五分钱:五分意为半两(十二铢)的五分之一,约为1.5—2克之间 。形制规整,穿孔较大(11—12毫米);镏口多为两个,或居上下,或处上下斜侧对应位置 。
文字狭长细峻,小篆书,“两”字多为“十字两” 。
有少数五分钱,肉分高低两层,钱文半在高处,半在低处,术语称“蛇目半两” 。
蛇目半两
四铢半两
四铢半两:是官民同铸的钱币,一般早期铸造的“半两”钱比晚期铸造的钱为重 。根据陕西省博物馆贮藏的秦“半两”和汉“半两”测定,真数据为:秦的十二铢“半两”钱,平均重量为8.16克;汉吕后的八铢“半两”钱,平均为5.44克;汉文帝的四铢“半两”钱,平均重2.27克;武帝的四铢“半两”钱,平均为2.6克 。
战国、秦朝和汉朝 。
半两钱币最早出现在秦惠文王二年(战国),汉武帝元狩五年半两钱停止铸造 。半两钱币经历了战国、秦朝、汉朝,历时218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革钱币制度,将秦国原有的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推行于天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