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泡馍


西瓜泡馍

文章插图
戈壁沙漠渴望雨露的滋润,河西走廊这片天空却留不住云彩的身影 。殷殷期盼中窗外的天空阴云密布,看那阵势似乎是在酝酿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 。哪料想这天气的变化比川剧变脸还来的快,完成了手头工作的当空,外面早已是艳阳高照了 。
回家的路上热浪滚滚扑面而来,焦渴的喉咙急需一滴水来拯救 。路旁的西瓜车上招揽生意的那半个西瓜鲜红欲滴,透着一股清凉感带着丝丝甜味挑逗着人的味蕾 。
虽然已经通过电话证实了家里有冷藏好的西瓜,进门的瞬间还是有些惊喜 。端起茶几上的西瓜拿起勺子挖了一块,鲜红的瓜瓤甫一入口,浓浓的凉甜瞬间充盈在唇齿之间 。双齿稍稍用力瓜瓤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响,进而化成了满口的蜜汁顺着喉咙流入心田 。
“不管你们吃啥,今天的午饭我就是西瓜泡馍馍了 。”我拉开厨房门,对正在炖红烧肉的妻喊了一声 。
在炎热的夏季里,西瓜泡馍经常作为主食代替我的一顿午饭或者晚饭,这个习惯延续了几十年 。
一种习惯的养成,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幼年开始经年累月形成;另一个就是所处环境的影响 。小时候在农村西瓜泡馍当饭吃,或者作为生产劳动间歇的能量补充,方便快捷,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填饱肚子 。是周围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受其影响也是必然结果 。
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每到夏季晾晒馍馍是家家户户必做的一件事 。记忆中,不论走进谁家,农家小院里都有一只柳条簸箕或者芨芨草编织的提筐用来晾晒馍馍 。条件好的家庭白面馍馍居多,条件相对差的家庭大多是黑色的二面馍馍 。
那时候没有塑料温室大棚,蔬菜瓜果是顺应自然季节生长的 。从西瓜的嫩芽钻出地面开始,就引起我们的关注 。放学回家不惜绕道走远路,也要从生产队的瓜地旁走过 。那时候三三两两地结伴同行,没有讨论过学习上的话题,大多就是《说岳全传》或者《杨家将》 。再就是“西瓜开始扯秧了”、“瓜秧上开小黄花了”、“西瓜都有拳头大了”……
随着西瓜陆续成熟,西瓜地四周被带刺的沙枣树枝围成了一道墙,一道连野鸡兔子都钻不过去的墙 。那时候大人小孩都会有意无意地从瓜地旁经过,大人一般不好意思很明显地朝瓜地里看 。小孩子就没那么矜持了,伸长了脖子往里面瞅,期待着得到看瓜人的施舍,恨不得眼睛里长出一双能伸缩的手……
分瓜的消息总是最早在我们小孩子中传开的,这个消息的来源非常可靠 。往往是看瓜人对着瓜园围墙外面喊一声“去,赶快叫家里大人来分瓜 。”话音落地,一个个翘首以待的小身影早一溜烟跑往家里跑了,边跑边喊着“分瓜了,分瓜了……”
父亲啃哧啃哧背着半麻袋西瓜往家走,我蹦蹦跳跳兴高采烈地相随着,心里早就向往着痛痛快快地来一顿西瓜泡馍了 。其实,我对父亲是有怨言的,我就不明白他为啥要去看护那一片防风固沙林?如果他负责看瓜园,我哪还用得着每天低眉顺眼地围着瓜地转,去乞求得到半个或者一牙西瓜的施舍,我不是每天三顿都能吃西瓜泡馍了!
第一次分瓜是可以放开肚子吃的,大人小孩每人可以端着半个西瓜吃 。先用筷子把西瓜禳吃出一个小窝,再把晒干的馍馍放在小窝里 。待到小窝里汪着的西瓜水浸透了馍馍,夹起一块放进嘴里 。干馍馍的脆,西瓜水的甜,和着干馍的太阳味,这种感觉散发开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感到无比舒爽……
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西瓜只是有限的几次,平时吃瓜只能拿麦子去换或者拿钱去买 。因此,能痛痛快快吃西瓜的次数在记忆里并不多 。
按别人的想法似乎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那一年我三叔负责看瓜园 。上学路上或者玩耍的时候总有同学问我“西瓜熟了没有?”,“啥时候分西瓜?” 。我从哪里知道?他们都不相信,觉得我这人嘴太紧,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 。别看三叔对我宠爱有加,他没有让我私自进过瓜园 。即使是额外多吃过几次瓜,也是去帮忙搬西瓜的劳动报酬 。
人常说没有不吃腥的猫,自己看瓜园能不偷偷往家里拿西瓜?我也不相信我三叔有那么高尚的品德 。他每次回家都挎着一只提筐,提筐里是满满的一筐猪草 。保不准猪草下面会藏着西瓜呢,这样想着,我就有意无意地在他回家的时候暗自观察 。
每次看到三叔下班回家,我必然尾随其后 。可是我每次看到他在猪圈把提筐抖个底朝天,除了猪草连一块西瓜皮都没有 。我也有意接近我的堂姊妹,没闻到吃过瓜的味道,衣服上也没有留下瓜水的印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