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体式是 李白《早发白帝城》的翻译及其赏析( 三 )


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笔势迅如下峡 。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脱洒流利 , 非实历此境说不出 。焦竑曰:盛弘之谓白帝至江陵其远 , 春水盛时行舟 , 朝发暮至 。太白述之为韵语 , 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
张揔《唐风怀》:汉仪曰:境之所到 , 笔即追之 , 有声有情 , 腕疑神助 , 此真天才也 。
锺惺、谭元春《唐诗归》:谭云:忽然 , 写得出 。
锺惺《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只为第二句下注脚耳 , 然有意境可想(末一句下) 。
黄生《唐诗摘钞》:一、二即“朝发白帝 , 暮宿江陵”语 , 运用得妙 。以后二句证前二句 , 趣 。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插“猿声”一句 , 布景着色之法 。第三句妙在能缓 , 第四句妙在能疾 。
沈德潜《唐诗别裁》:写出瞬息千里 , 若有神助 。入“猿声”一句 , 文势不伤于直 。画家布景设色 , 每于此处用意 。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顺风扬帆 , 瞬息千里 , 但道得眼前景色 , 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 。三、四设色托起 , 殊觉自在中流 。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一片化机(首二句下) 。烘托得妙(末二句下) 。
李锳《诗法易简录》:通首只写舟行之速 , 而峡江之险 , 已历历如绘 , 可想见其落笔之超 。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读者为之骇极 , 作者殊不经意 , 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 。阮亭推为三唐压卷 , 信哉 。
桂馥《札朴》: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 , 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 , 初无深意 , 而妙在第三句 , 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 若无此句 , 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 。晋王廙尝从南下 , 旦自寻阳 , 迅风飞帆 , 暮至都 , 廙倚舫楼长啸 , 神气俊逸 , 李诗即此种风概 。
施补华《岘佣说诗》:太白七绝 , 天才超逸 , 而神韵随之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如此迅捷 , 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 。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 , 无此句 , 则直而无味;有此句 , 走处仍留、急语仍缓 。可悟用笔之妙 。
朱宝莹《诗式》:绝句要婉曲回环 , 删芜就简 , 句绝而意不绝 。大抵以第三句为主 , 而第四句接之 。有实接 , 有虚接 , 承接之间 , 开与合相关 , 反与正相依 , 顺与逆相应 , 一呼一吸 。如此诗三句“啼不住”二字 , 与四句“已过”二字呼应 , 盖言晓猿啼犹未歇 , 而轻舟已过万山 , 状其迅速也 。[品]俊迈 。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四渎之水 , 惟蜀江最为迅急 , 以万山紧束 , 地势复高 , 江水若建瓴而下 , 舟行者帆橹不施 , 疾于飞鸟 。自来诗家 , 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 , 足以状之 。诵其诗 , 若身在三峡舟中 , 峰峦城郭 , 皆掠舰飞驰 , 诗笔亦一气奔放 , 如轻舟直下;惟蜀道诗多咏猿啼 , 李诗亦言两岸猿声 。今之蜀江 , 猿声绝少 , 闻猱玃皆在深山 , 不在江畔 , 盖今昔之不同也 。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诗写江行迅速之状 , 如在目前 。而“两岸猿声”句 , 虽小小景物 , 插写其中 , 大足为末句生色 。正如太史公于叙事紧迫中 , 忽入一二闲笔 , 更令全篇生动有味 。而施均父谓此诗“走处仍留 , 急语仍缓” , 乃用笔之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