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失败了吗 世界语为什么失败了( 二 )


无论以民族解放为使命,还是以人民解放为目标,当世界语服务于解放事业时,就已经放弃了世界语的超然、和平、中立的立场了,走向没落则是必然的结果 。
这一结果恐怕连柴门霍夫本人也未想到,本来他所创造的世界语是为了实现人类一家和无国界的理想状态,是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而存在的,并不是要消灭某国、某民族固有的言语 。出现如此局面,与其当初之理想可谓背道而驰 。可仔细思索,又何尝不是必然 。
在那样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各方有识之士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找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良方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汉语,也不得不随时代而变化 。晚清民初以来的两次关于世界语的大讨论中,很多是对汉语、汉字深有研究的语言学家,例如吴稚晖、章太炎、赵元任等 。可他们却从民族振兴的角度出发,以西文为标尺,认为汉字“字义难载字音” 。这种想法今天看来显然不够客观,但却与当时实现中国独立复兴的现实命题迫切相关,客观上推动了汉字改革 。
而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因其复杂的政治局势,不仅是一种语言传播运动,更是一种政治运动、思想运动 。清末的革命党人本着救亡图存的理想,希望利用世界语实现革命建国之理想;无政府主义者则认为世界语精神与无政府主义相契合;国民党最早利用世界语运动服务于三民主义的尝试;还有一部分世界语者走上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在国内外政治局势的综合影响下,世界语运动与中国混乱的政治局势相结合,难免会从“语言革命”转变为“革命语言” 。
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时代所限,它的倡导者只强调汉字繁复而难以使用的一面,却没有意识到汉字本身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
语言如同一个有机体一般,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也是为何自秦“书同文”以来,虽然历经朝代更替、岁月沧桑,这个统一的文字体系仍然存在于今,并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无穷生机 。

简单的视语言文字的繁简程度为交流的障碍与否,并把语言文字从使用中剥离出来,替换上所谓更“国际化”的语言,这将使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再也不复往日的繁荣与生机 。当时主张采取世界语的这些近代思想家与文学家们大多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因而在日后也不再提倡 。
【世界语失败了吗 世界语为什么失败了】 世界语运动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强势的西方文明影响下,面对几无尊严的中国文化做出的种种挣扎与反抗 。但今日国力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更强大的文化自信,正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才能有底气地反驳西方人对我们的种种偏见,才能对西方人强加于我们的刻板印象大声说No,近来国内对漫威电影《上气》的反对之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可预期的未来,中文及中国文化会搭乘飞速前行的经济列车持续地向世界人民展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