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和大神红姐是什么人物 深圳三和大神说的是什么人?

我是且把杂谈换酒钱,欢迎关注交流
我想做个三和大神,但是我不能...
昨天看了NHK拍的三和大神纪录片《三和人材市场-中国硅谷深圳年轻打工者实录》一群80、90年代出生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代农民工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一个叫“三和人才市场”的地方,做着日结零工,做一天玩三天,消磨着没有前途的人生,把过日子变成混日子,人生的意义仅剩延展长度...这群人,被网友称为“三和大神”
某人才市场
1.深圳这座城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篇文章,这是我读小学的时候的一篇课文 。在落后的农村,火车汽车只能靠想象的地方,我通过课本,知道了深圳这座城市 。那会儿我们被灌输的概念是深圳是天堂,是孕育梦想的沃土,是改变命运的地方 。
深圳
于是,父亲那一代开始有人出去,蛇皮袋、绿皮车是他们的标志 。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打工”,他们的梦想是赚到钱养育家庭,存点钱再回到农村过好一点的生活 。他们的特点是文化水平低但是吃苦耐劳,生活水平低但是储蓄率极高(这个储蓄率可能用的不太恰当,我想表达的是他们拿2000块的工资每月甚至能存下1500-1800),十分挂念家人却每年只在春节回去一次,可能是没时间,但绝大部分情况是舍不得多花路费 。90年代初,我们村打工的叔叔伯伯们,他们一年可以带回家一万多块钱,要知道,他们月工资也不过一两千块...

深圳的腾飞,从一个村庄变成大都市,当然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居功至伟,但是第一代农民工的血汗,也同样不能忘记 。
第一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去打工,子女变成了留守儿童,祖辈管教不当,或者说学校教育缺失,再加上父母每年回家带回的一摞摞钞票,花花绿绿的新衣服等等因素,给了第二代农民工奔向大城市的充足动力...他们就是曾经的留守儿童 。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执行到21世纪初,我们镇上去中学的道路两旁还写着大大的标语“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初中再打工”
当年看这个标语的时候觉得很好笑,很幽默,现在一回想,满满的悲哀...
2.第二代农民工,广东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校园
80、90年代出生的那群孩子,尤其是像我这样在农村成长的孩子 。从书籍、电视、打工回来的人的描述中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 。我们在懵懂的年纪,1990-2010这个时间段,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充满向往 。甚至我在初中的时候看到“安土重迁、背井离乡”这些成语的解释的时候,心里面充满了疑惑 。为什么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美好...
1999年,我小学六年级,我们当地的小学六年级合并,各个村即将进入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集中到镇上读书 。那会儿的星期天下午,我们村的孩子们会呼朋引伴,骑上自行车,浩浩荡荡、热热闹闹的一起去镇上上学,那会儿,有30多人、30多辆自行车...
2003年,美国打伊拉克,我应该没记错,因为那会儿就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同村的还在读书,一路上我们俩骑着自行车聊着天上刚飞过去的那是不是打仗的战斗机...
3年时间,从30多人变成了2个人...

他们都搬家到镇上了?不,他们追随着父辈的脚步去打工了...
骑自行车不要打闹
3.《三和人材市场-中国硅谷深圳年轻打工者实录》,我从这部纪录片看到了我小时玩伴的影子
【深圳三和大神红姐是什么人物 深圳三和大神说的是什么人?】大神,这个称呼这几年突然流行起来,凡是能被称之为大神的,肯定是在某个方面跟普通人不一样,不一定是优秀啊,极有可能是另类 。三和大神就是一个另类,打工者之中的另类 。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基本上是初中水平,且不管在校成绩如何 。他们逐渐失去了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在流水线上从事机械而又枯燥的体力劳动,不愿天天加班禁锢在厂区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要追求自由,而且往往是随性所动,不考虑未来 。真正的叫做“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不谈什么理想抱负,不谈什么创造价值实现人生意义,所做的一切,只是浑浑噩噩的延展生命的长度,不谈广度、深度...如果,肚子不会饥饿,身体不会寒冷,那么,只是延展长度也未尝不可...无忧无虑,神仙般的日子
大家都想自由,谁不想追求自由呢,只是被现实种种所制约,不敢随心所欲 。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并没有想批判他们好逸恶劳,甚至,我很有点羡慕他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