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论坛为何步入黄昏?( 二 )


对于论坛来说,这几种商业模式看上去都很合适,但实际操作上,又都不那么合适:
广告,对于论坛来说,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最为直接 。原生用户对于论坛归属感非常强烈,广告的存在相当于在用户精装房里面贴牛皮廨 。游戏,论坛基于讨论而存在,两者都是kill time的场景 。强行转化会非常生硬,且起不到1+1大于2的效果 。增值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会员,论坛式崇尚平等自由的讨论环境,如果有会员的存在,就会产生差异化与不平等性,破坏讨论氛围 。如果会员的作用只局限在一些发帖显示效果等,那就会很鸡肋,转化用户非常困难(现阶段的贴吧会员=鸡肋) 。电商,与金钱交易最近的场景,论坛在“人、货、场”中只有人这个维度的优势 。人这个维度上还是去中心化的,且人之间连接是弱连接,这种形式的社交关系做交易转化,转化率可想而知 。商业模式的困难,也间接导致了内容创作者生态的荒芜,平台自身盈利困难,自然没签扶持创作者,创作者在平台上挣不到钱,自然容易流失,于是,开始恶性循环…
4. 劣币驱逐良币,讨论群体的劣化论坛的兴起到消亡往往遵循这样一种方式:
论坛创始–吸引第一批高质量用户–吸引第二批高质量用户–形成小圈子–吸引大量注册用户–吸引大量游客–小圈子和新入用户产生矛盾–高质量用户离开–注册用户维持–注册用户离开–游客离开–论坛关闭 。
在经济学中,这样的现象被命名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劣币驱逐良币” 。从用户的眼光来看,那些曾经辉煌的网络社区,天涯、猫扑、贴吧、虎扑、豆瓣、知乎……没有一个能逃得过这个法则 。
论坛的讨论群体劣质化,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导致水贴的增多,优质内容的沉没;进一步用户搜寻成本的上升,讨论成本的上升,一步步导致论坛凋零 。
有时候会觉得,论坛很多时候如同一汪死水 。20年来沟通的主要形式还是图文,10年前和现在使用论坛的功能居然没什么区别,体验可能更差(劣币驱逐良币等原因) 。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论坛的衰败也有其自身固化的原因 。
5. 监管的存在,导致话语权被扼杀这方面不用细聊,懂得都懂 。不否认这种监管的必要性,但是对于话语权的扼杀使得论坛失去了创造力,还是让人感到惋惜的 。
三、结论未来论坛形式会如何发展,能否有新的突破和变革,我不清楚,但又满怀期待 。
从天涯、猫扑,到贴吧、豆瓣,再到知乎、虎扑等,论坛这种形式从不消亡,但日渐式微 。
跨过黄金时代,论坛在国内已经步入黄昏 。中文互联网论坛从兴起到衰落的20年,笔者见证了讨论形式变迁的发生,这种改变不是不好,我只是有点怀念 。
作者:随心将夜;微信公众号 : 互联网菜鸟产品进阶之路;知乎号:@Beatnik
本文由 @随心将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