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论坛为何步入黄昏?

【中文互联网论坛为何步入黄昏?】从天涯、猫扑,到贴吧、豆瓣,再到知乎、虎扑等,论坛这种形式从不消亡,但日渐式微 。本文分析了论坛的定义、兴起、失败原因,与大家分享!
论坛是什么?
论坛的定义
这是百度百科给出来的答案,从定义来看,我们今天讨论的更多是Forum,即“供公开讨论的公共集会场所,一般为发帖讨论东西的网站 。”
论坛的存在缘起于人的探索欲与表达欲,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No Man Is An Island”——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连接效率空前提高,更加让这句话变得不辩自明 。
既然每个人都是被连接的,也是想要被更多连接的,那么一定会有集群的出现 。在互联网初期,这种聚集汇成了两类产品 。一类是即时通讯类产品,以QQ,MSN为代表,另一类就是论坛 。
前者并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其存在是更加恒定也更加刚性的 。而后者在笔者看来,其存在的很大原因是初期的互联网生态匮乏 。
一群人汇聚在一起,除了聊天,讨论,没有其他kill time的方式手段;另外相比于门户网站等形式,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更高,这都导致论坛的崛起,同时也为论式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

PS:文章讨论的论坛形式,仅限于讨论性的论坛,不包括功能型的论坛,如资源分享论坛等 。
一、论坛缘何兴起给大家30秒钟时间,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论坛基于什么产生?
最明显的答案是:基于“兴趣” 。
当然没错,“有的聊”是论坛存在的核心价值,有的聊的前提是存在共同话题,兴趣能够产生共同话题,这是一条完备的逻辑闭环 。但如果停留在这一层,这个答案未免也太单调,一点都不性感了 。
我会更喜欢“存在感与认同感”这个答案 。
对于泡论坛的用户来说,“有的聊”可以分为两块来看:
对于事物有相同的观点与偏好,有成为同好的基础;对于事物双方执不同观点,有可争论的点;前者是给予了用户认同感,后者给予用户存在感 。
而这,兴趣是难以概括的,因为两个兴趣完全不同的人同样可以因为对事物的见解态度相同或不同产生沟通话题 。或许相比于兴趣,论坛存在的基础用“对于事物存在多种观点,观点需要被表达与认同”来概括更加贴切 。

在公共空间上,论坛还有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匿名,匿名使得用户表达成本近乎为0 。表达的限制(表达对象、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近乎不存在,这种空前的自由也造就了早期论坛的繁荣 。
是不是有点混乱,没关系,笔者绘制了下面这张图片来帮助大家理解 。
论坛兴起的缘由
二、论坛败局原因分析分析了论坛是什么,且其兴起原因之后,对于其败局的分析也就变得容易了,笔者总结了以下五点原因 。这中间,肯定有你曾经想过的,也可能会有你从未思考的角度 。
1. 信息分发效率被超越论坛形式与微博等平台的信息分发形式区别,有张图可以很好地概括 。
信息分发方式对比
左边是论坛式的信息分发方式,右边是以微博为首的中心化平台信息分发方式 。
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论坛的信息分发效率是低下的,其信息来源于多个个体,每个个体携带一部分信息内容 。如果想要完整接收信息,那么需要从多个个体处获取 。而在中性化平台上,只需要找到KOL或者大V,就能对主要信息进行获取 。
这种论坛式的去中心化信息分发方式,带来了话语权的公平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论坛是“乌托邦式”的存在,“平等普惠”的价值观从一开始就镌刻在论坛身上 。
大多数人所缅怀的,除了混迹论坛的青葱岁月,更多的是那个崇尚自由且平等的表达空间 。
2. 互联网娱乐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用户选择变多在之前说论坛产生兴起原因的时候,笔者就提过论坛形式在互联网初期的唯一性 。当时娱乐措施较少,用户除了聊天等方式,没有更优的kill time场景 。

而在当下,游戏、短视频、微博体短平快的文字内容对用户时间不断切分;用户选择空前增多,碎片化的时间用来泡论坛显然并不是合适的场景,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论坛的衰落 。
正所谓非战之罪,论坛不是不好,只不过不适合了 。
3. 商业模式一直未跑通,流量转化困难在很多分析中,对于论坛的讨论都忽略了其商业模式的混乱与模糊性 。
目前来看,互联网商业化方式就这么4样:广告、游戏、增值服务、电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