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对于不少国人来说是一座令人向往、十分陌生的城市 。
即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上海对于很多人来说依然是陌生的 。即使去过上海的朋友,除了夸赞和不解,除了拥挤的南京路、繁华的外滩以及迪士尼、东方明珠,就是去过那么一两次的人们,也很难讲出太多关于上海的故事 。
这一点,也反映在上海的高校身上 。上海拥有众多的高校,除了部属的一些名牌高校外,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对上海地方大学了解甚少 。比如,有的高校明明实力不错,但是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看上去眼熟,却又那么遥远 。
上海理工大学可能就是这样一所高校,说出她的名字,会马上让人们想起北京理工大学,根据两个城市相近的知名度,很多人会想当然认为上海理工大学可能也是一座不错的大学 。
问题是,不错在哪?她的特色学科专业是什么,可能能够讲清楚的人并不是太多 。这也就使得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一所看上去挺眼熟、实际不怎么了解的高校,知名度长期处于落后不利的位置 。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所略显“神秘”的理工大学,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那么几个您或者您家孩子喜欢的专业,为下一步的高考志愿填报打好提前量 。
打开上海理工大学的网站,我们看到这样的说法: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 。
为什么是文脉而不是直接追溯到两个学校呢?那是因为只共用一个校址,与原来的高校已经关系不大
我们先来说一下沪江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的关系 。

因为曾经的沪江大学以文理商著称于世,培养出了徐志摩这样的名人,所以知名度还是很大的 。该校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推动了一系列改革,确立了”更为中国化“的办学主张:在学科发展方面,坚持在职业化下发展应用性专业的“沪江模式”;倡导社会服务,提倡勤工俭学,实施平民化教育;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兴办了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拥有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士 。
不过,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沪江大学各系科(组)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等院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 。
接下来,再说德文医工学堂与上海理工大学的关系 。
这所学校的名头,比起沪江大学来要小得多,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开设的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在原址上成立中法合办的中法国立工学院 。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 。
后面的故事,与其他高校并无二致 。
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 。1998年,划归上海市管理 。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 。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
有心的朋友会发现,其实上海理工大学与沪江大学、德文医工学堂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最多只能算原址办学罢了 。特别是沪江大学,由原来的学科专业都已经划走,只是在原校址的基础上创办了新的工业学校 。
上海理工大学值得敬佩之处在于,文脉追溯那不是随便说说了事的 。比如,就英文校名是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开头用的是University of Shanghai就与前身沪江大学的英文校名University of Shanghai保持了一脉相承 。

沪江大学校训为“信义勤爱”,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庆时定校训为“信义勤爱,思学致远”,据说学校四条干道也分别被命名为“之信大道”、“之义大道”、“之勤大道”、“之爱大道” 。
沪江大学已经远去,走过70年发展新历程的上海理工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
作为一所理工科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占地面积近千亩,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 。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次,省部级人才189人次,高级职称教师859人,博士生导师260人 。显然,这是一所校园不大但汇集了众多优质资源、优秀人才的高校 。毕竟在上海,发展起来还是要容易一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