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的来历及风俗活动( 二 )


五、立夏斗蛋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 。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 。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 。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 。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 。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
【立夏节气的来历及风俗活动】六、福建闽东地区吃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 。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 。
七、江浙地区吃“七家粥”“尝三鲜”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 。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 。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 。“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 。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 。
八、南方地区吃笋、槐豆、“五色饭”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 。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 。还吃青梅,烧青茶,以防“蛀夏” 。也有吃豆腐的习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
在广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
九、立夏吃乌米饭
乌米饭,乌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后烧煮而成 。立夏这一天,江南农村人人爱吃 。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 。
立夏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食用面食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 。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
十、厌祟避蛇
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 。清干隆元年《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 。值四月而言避蛇,与十二生肖已属蛇有关联,地支纪月,三月为辰,四月为已 。立夏厌祟,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含有黑(水)、红(火)既济之义 。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 。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 。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人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 。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 。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风俗,皂荚状若刀形,称为“悬刀”,相传可以吓跑鬼怪 。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立夏日,插皂角枝、红花于户以厌胜,围灰墙脚以避蛇 。”清代《浪穹县略志》记云南大理一带风俗:“立夏,插白杨于门,以灰洒房屋周围,名日‘灰城’,以避虺毒 。”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的是,门前插白杨 。
立夏的含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