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小知识手抄报内容 有关天气小知识( 二 )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 。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
扩展资料:
1.早晨有露水一般是晴天
为什么有露水时,一般是晴好的天气呢?这是因为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散热很快,田野上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含水汽的能力就减弱了,这样水汽就纷纷地凝附到草叶上、树叶上、石头上 。而多云的夜间,地面上好像盖了一层大棉被,热量不易散发出去,气温不下降,蓄寒的水汽也就不容易凝结成露水了 。
2.雨后经常会有彩虹
一场大阵雨后的空气中,天空就飘浮着许多小水珠 。它们就像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三棱镜 。太阳光通过它们时,先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带,然后再反射回来 。这时,如果有人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就会看到一条色彩缤纷的彩虹 。

3.冬天一般都会下雪
冬天来了,为什么会下雪呢?这是因为冬天温度低,地面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而高空云层的温度就更低了 。云中的水汽直接凝结成小冰晶、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流托不住它了,它就从云层里掉到地面上来,就是下雪了 。如果有较强的上升气流,空气的温度比较高,就好像一只大手托着雪花似的,雪花在云层里长大的时间就会长一些,降下的雪花也就比较大 。
4.先看到闪后听到雷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 。所以就会先听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 。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出现的 。
传到地面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是因为光每秒钟要传播30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只能1秒钟传播0.34千米 。声速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 。
闪电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声大,有的声小 。你可以根据声音传到地面的时间大致判断云层到地的高度 。光到地面几乎用不了多少时间,可以认为是0,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间隔多少秒再乘以340米,就是闪电处到你的距离了 。
雷声遇到云层或高大的建筑物后要产生反射,所以一个闪电光后雷声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 。
(一)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时效目前天气预报包括天气形势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两部分,前者对天气系统(高压、低压、槽脊、锋面等等)的移动、强度变化和生成、消亡的预报;后者是对气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风、云江水等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预报 。
两者密其相关,天气形势是预报气象要素的基本依据 。预报时效包括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
通常称时效在几个小时内的预报为短时预报,时效1~3天的预报为短期预报,时效为3~10天的预报为中期预报,时效10天以上的月、季年预报为长期预报,也有人把一年以上的预报成为超长期预报 。时效越短的预报,要求预报的越准确 。
(二)天气预报方法 目前气象台使用的天气预报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天气图法、数值预报法和数理预报法等 。天气图法和数值预报法主要用于短期预报,近年来也在向中期预报方向延伸 。

数理统计预报法主要用于长期预报,近年来也向短期预报方面发展 。在实际预报工作中三种方法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用的 。
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在大气层中,有着大量水汽的热空气流,迅速地向高空气中上升 。
这时,地面上虽然很热,但在高空中却依然很冷 。当湿热的空气进入到高空并冷下来时,它夹带的一小部分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继续变冷时,就被冻成小冰晶了 。
小冰晶从高空降落下来,在降落的同时兼并了很多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在自己身上冻结,成为冰粒;有时候在下降的中途,遇上一股由下往上吹的强风,也就是所说的上升气流,又再一次把它带回高空中去 。这些小冰粒在高空中,再度的受冷,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碰撞在一起,并兼并它们,把小水滴冻结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它的表面上又包上一层冰 。
就是这样,它在空中不停的翻腾,不断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相碰撞,再一次穿上一件又一件冰做的外套,一直到变到一定的重量时上升气流无法再把它带到高空中时,于是就一落千丈,从高空中降落下来——下冰雹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