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的情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的情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的情感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的情感

文章插图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作者自己心中的抑郁苦闷 , 希望自己能够跟家人团圆 。该句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恨”在古语中是遗憾的意思 。此句就是不应该遗憾,但是为什么月亮总在分别时刻才圆呢?这个是苏轼中秋时写给弟弟的,表明了在异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 ,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翻译丙辰年中秋 , 通宵畅饮 , 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复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 。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 。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那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 , 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 。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
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 。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
达旦:到天亮 。
2、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 , 执、持 。
3、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阙 , 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
4、归去:回去 , 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
6、不胜旧时读:经受不住 。
7、胜:承担、承受 。
8、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
9、弄:赏玩 。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
11、不应有恨,何事长(Ch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12、何事:为什么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品赏析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 , 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 , 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 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 , 辗转在各地为官 。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 , 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 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 , 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