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物形象分析( 二 )


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
“少无适俗韵”,从文本看,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不管怎样,他不愿失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 。在封建时代,人们为了既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代表着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 。”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其伟大正在于此 。叶嘉莹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 。”“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种品格 。”这都说明陶渊明有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
【陶渊明人物形象分析】二、厌恶束缚,渴求自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用“尘网”来比喻污浊的尘世,形象地写出尘世对人的束缚,而束缚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 。一个“误”字,表达了陶渊明悔恨、厌恶而又清醒的复杂心情 。在这里,诗人对自己多次出仕做官,下了个结论:错误 。如果说以前为了生计多次去做官,诗人还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而此时,诗人用一“误”字,充分表达了对官场决绝的态度 。由此可见,归隐田园,不是诗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觉悟后的清醒选择 。陶渊明一生所经历的东晋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其晚年,更是血雨腥风,当时的官场险象环生,时有性命之忧,正如人们所说的:“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那些性情刚直的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的 。所以陶渊明虽然身在宦海,但心在田园 。田园是自由的,田园也是安全的 。
三、坚守真我,远离机巧
“性本爱丘山”,“我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生活”,这是诗人对自己本性的真诚告白 。“守拙归园田”,“守拙”意为“固守愚拙”,此说可以看作是别人对他的讥笑,也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自嘲,当然也是诗人对官场中人的反讽 。这个“拙”字用得好,“拙”不同于“愚” 。“拙”的反义词是“巧”,而“愚”的反义词是“智” 。当然,作者是说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机巧”,而非不像别人那样“智慧”,这是对讥笑他的人有力的讽刺 。“我本性中没有机巧圆滑,相反,我的本性只有纯真,我只能活出真实的自我” 。
那么,诗人到底在坚守什么?他坚守的是人之本真,坚守的是人格尊严;坚守的是不向世俗低头的勇气,坚守的`是对官场的弃绝;坚守的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坚守的是做人的良知;坚守的是千百年来文人的精神领地 。坚守是一种精神,坚守更需勇气 。总之,诗人在乱世中远离机巧,只求坚守真我的本性 。
四、回归自然,安享闲适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归隐之后,他的生活从此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官场的争斗;没有公务缠身,没有宾客盈门,没有迎来送往,没有为五斗米折腰 。有的只是虚闲清妙,有的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复得返自然”——我又能够重新返回自然的生活状态 。“复得”可见诗人回归田园的庆幸、喜悦之情 。他回归到“园田居”,更是回归到自然,回归到精神,回归到自由,回归到自己的本真 。他不只回到了自然的家园,更是回到了精神的家园、人之本性的家园 。回归到自然,虽然生活贫寒,但是他收获了官场所没有的安闲 。
五、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一生没有建功立业,但他依然名垂青史,光耀千古,为什么?我们除了物质的世界,还有一个精神的世界 。陶渊明正是以他恬淡真纯的人生境界,为我们营造了一座精神的家园 。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吸取精神营养,从而在芜杂喧嚣的尘世中,能像陶渊明一样保持一颗纯真、淳朴的心,在万丈红尘中,为自己营造一片心灵的田园 。假如我们面临进退两难的困顿,陶渊明会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与精神寄托 。这就是陶渊明,像他笔下的菊花一样高洁、淡雅,远离尘俗,光耀千古 。在他身上蕴含着人生取舍深意的智慧、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与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他是我们的精神归宿与力量源泉 。
通过解读文本,诗人陶渊明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形象”不失为文本解读的一种好办法,值得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努力尝试 。
陶渊明是一个清高耿直、洒脱、恬淡、质朴、直率、淳厚的人,同时他给人一种善良的形象,性格“寡默任放“,“明彻达观”,志向远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