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中元节的由来

马上就要到民间的传统三元节中的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大部分地区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也有少部分地区是农历的七月十四或者十三 。
民间传统的三元节,是民间规模最大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根深蒂固,随着血脉一代代的传承 。每到中元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纸钱,祭奠祖先 。纸钱烧的越多,说明家人的日子过的越红火,祖先请放心 。
中元节时,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无论贫富,都要准备下酒菜、纸钱祭奠祖先,以示对先人的怀念,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同时,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这一天同时是民间传统、本土道教、外来佛教的节日,可见这一天对古代人来说的重要 。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 。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 。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 。其实,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 。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节期定在七月十五日 。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 。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
从有关七月半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 。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半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 。七月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吐槽一下,国家假日办在假期安排上,应该考虑下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而不是在国外引进来的节日了 。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中元节的由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