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是什么样的人


大报主编胡锡进要退休了 。
胡锡进驰骋互联网这么多年,创造了独特的“胡编体” 。也许“胡编体”本身并没有太高的文本价值,但“胡学”却是一个时代的现象 。
如何看待“胡编体”?如何看待胡锡进对于舆论的影响?我并非“胡学”专家,但如果此时不中肯一把,以后机会不多了 。
曾经有个朋友发贴问:为什么明明离登机还有40分钟,大家就去站着排队了,是不是最后登机的会失去什么?
我答:先上飞机的可以领到一份环球时报,后面的就没了 。
这是开玩笑 。但也是实情,我确实有过一次,排在后面,进机舱时问乘务员要一份环时,乘务员说没了 。
环球时报无论从发行量还是传播力来说,都是国内报纸中的翘楚 。从这点说,胡锡进掌管环球时报16年,作为主编的贡献毋庸置疑 。曾有一位资深媒体人感叹,从对这份报纸的定位以及办报能力来说,胡锡进是个能人(大意) 。

中国绝大多数报社负责人都是从采访人员编辑一步步干上来的,但是在担任领导职务以后,仍然笔耕不辍、大量产出的却不多 。而胡锡进算是其中最为高产者之一,尽管他已很少上一线采写,但持续输出评论,而且人气每年稳步攀升 。
写文章就要关注热点,追求时效,同时保持对新的传播工具和流行语境的感知,这可能是促使环球时报能数十年如一日紧跟热点,保持在一线发声、保持亲民风格的原因之一 。能做到点,就足以把中国的大部分报纸甩开 。
胡锡进显然是一个表达欲很强的人,不仅体现在高产上,而且体现在他发言的广度上——他什么领域都在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军事外交民生经济娱乐等,都能点评一番 。
【胡锡进是什么样的人】 不过,从一个专业媒体人的角度来说,这是把双刃剑 。什么都关注,确实让人保持视野的开阔,随时“在场“,但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哪怕是头脑极其好用的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都学过来,如果要保持一定频率的作品输出,那他的作品是很容易出现错误和纰漏的 。
重要的选题,胡编仍然自己出马
实际上,这种高频率输出和专业性之间的矛盾,是造就“胡编体“的根本原因 。”胡编体“有一整套圆融贯通的说辞,它除了有赖于个人纯熟的表达技巧,更在于它有一套固化的表达模式,就好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参数设置好了,输入什么,出来的东西就可以预见 。
在这台机器中,所有物料首先要经过政治和法律的双重过滤,以保证绝对没有原则和立场问题 。但经过过滤的材料往往是比较干巴的,所以他会用两样东西进行勾兑:民意和“格局” 。

“嗯,现在有这么个问题,出现了一些声音,这些声音值得听听,但是大家要注意,虽然有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全是问题,它的初衷没错,从大局上来说应该这样,只要这样做,就会解决问题,大家都是好心啦,我们再研究一下,将来情况会很好……”
在胡编的评论里,民意永远是有道理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出问题的肯定是个别人,整体面一定没有问题,大局是要顾全的,措施是有的,情况肯定会好的,最后大家都会赢的 。
这就是“胡编体”的厉害之处,既不犯错,也不得罪人,好像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 。这种文章,对于想看到“药方”的右派当然不解渴,而对于需要彻底的情绪释放的“左派”也不够过瘾,所以他有时候左右不讨好是正常的 。
但没关系,“胡编体”自有一大批受众,这些观众看完后会觉得舒服,稳当,得到了很好的心理按摩 。
当然,这种心理按摩本质是基于一种“虚假关注”和“修辞欺骗” 。因为真正的关注不只是看到现象,而是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制度和文化上的 。
由于胡锡进早就为自己设置好的双层过滤网,他一开始就会拒绝这种思考 。而“修辞欺骗”是用各种巧言令色去讨好包括当事人、民意,以及背后的强权——他连司马南这种小丑都不敢怼,足见其温和到了迂腐的程度 。在他的评论里,似乎中国的所有事情都有一种和谐的、了然于胸的解决方案 。
下面是一篇典型的“胡编体”,写于2020年3月北京的疫情已经完全控制时,因为进京检查站挨个检查造成拥堵 。胡锡进也指出了这是形式主义,但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句:“其实绝大多数形式主义都不是百分之百没用的,它们只是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太不成比例了,从而需要纠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