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什么情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什么情感

文章插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什么情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戍边将士的钦佩之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
《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从军行七首·其四》翻译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 , 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 , 玉门雄关 , 远隔千里 , 遥遥相望 。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 , 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 , 誓不返回家乡 。
《从军行七首·其四》注释青海:指青海湖 ,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
破:一作“斩” 。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
《从军行七首·其四》创作背景盛唐时期 , 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 , 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什么情感

文章插图
《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其中再以“暗”“孤城”“遥望”等词语 , 点出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使人不难体会到一股悲慨之气已扑面而来 。
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 。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 , 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 。
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 , 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 , 不愧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
《从军行七首·其四》作者简介王昌龄 , 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 , 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
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 , 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