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体制内女孩的婚恋困局知乎 县城体制内女孩的婚恋困局( 二 )


2014年上课的时候,因为我跟他们关系特别好,就问他们有没有结婚 。我们一届MPA有上百人,但男生大部分结了婚,没有结婚的也有女朋友;但不少女生没有结婚,而且没有男朋友 。他们说,这在县城体制内的年轻人群体里其实很普遍,而且很多女生来读MPA,就想认识一些人、扩大自己的圈子,或者通过学历提升,可以换工作,然后找到男朋友 。
为了印证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就开始进行访谈 。2014年到2015年、2016年,每一年上课、每一学期,我都会问不同的学生,有时候参加他们的同学聚会或者什么娱乐活动,也会和她们了解相关情况 。详细的访谈应该是从2016年开始,一共访谈了大概五六十人,起初就是聊天,聊聊身边有多少个这样的人,我慢慢地知道了有这种「剩」下来的状况,最主要原因是没法在县里找到心仪的对象 。
到2018年,为了使这个论证更充分,我专门去了以前调研的那个县,因为要有数据 。那个数据是组织部工作人员帮我收集好的,主要从D县民政局、组织部、人事局、团委、妇联、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获得的,这个数据一拿过来就有一点吓人了:D县自2008年以来新招聘总人数为2993人,其中女性1895人,在这些女性中,目前30岁以上未婚女性约有248人 。而且,县域「剩女」具有明显的「体制」特点,主要出现在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机关内 。

图源视觉中国

2
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和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有关 。像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我读书的时候是最后一批包分配,有工作分,你就不会流动,就不会去北京、上海找工作了 。一毕业分你去哪个地方教书,就去了呀,男的也去了,女的也去了,你就不会感觉男女有差别 。但现在不分工作了,一毕业你会去考一个小学、去教书吗?男孩子绝对不会,女孩子也很少,但是女孩子相对男孩子又多 。
像我们江西比较落后,那人都是往高处走,比如说流到北上广,能去外面打拼才显得你有本事、有追求 。我的同学几乎没有一个回到县里面工作的 。
我一个亲戚的小孩在一个县城中学教书,是2019年招录进去的,那还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县里面最好的一中,但那年那个学校录了22个老师,只有4个男生,其他都是女生,而且那4个男生都有女朋友或者快结婚,其他的女生都没有男朋友 。
我们调研也发现,现在县城的无论是小学、中学,几乎就没有90后男老师,高中好少,初中更少,小学就几乎没有 。反正我调研的那几个学校都没有90后的男老师 。
但相比之下,女生回到县城工作的人数更多,优秀的女生回来的也多 。父母会给你这种压力,特别是小县城的父母,第一一定是追求安稳,他觉得男孩子应该要去外面闯拼,特别是读了大学的男孩子,但是对女孩子的预期就不是这样子了,他觉得女孩子有一份工作就很好了,就不要去外面了 。
我认识一个局长,他女儿开始在发达地区的银行上班,父母就觉得银行太辛苦了,还是回来吧,回来考了乡镇公务员 。觉得小县城安逸,我就一个小孩,女孩在我身边我也觉得安全、觉得好,男孩子就不存在安不安全(的考虑),男孩子就应该去外面闯荡 。
那你提到,现在的女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了,还会按父母意愿回到县城吗?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没有回来的都是独立意识很强的,想独立、想自由的,或者像我的本科生说的,小县城连逛街、看电影的地方都不多,还是喜欢城市这种快节奏、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 。但愿意回的一般都是乖乖女啊,往往是独立意识相对不强的、愿意享受安逸生活的,她们喜欢这种安稳,喜欢在周末去看看油菜花、爬爬山 。
但同时,在这些中部地区的县城,很少有大的企业,小的企业比如工业园区的工厂,做加工、制造,什么水泥厂,或者化工厂,都是从沿海地区淘汰下来的产业,里面没有一个大学生 。
所以,回来的年轻人往往都进了体制内 。为什么女孩子去考乡镇公务员,其实考公务员好难考的,但是女孩子她吃得了苦,考试能力强 。而且,在县城,体制内的工作意味着稳定,铁饭碗,收入高 。如果夫妻两个人都是县城的公务员,月薪加上年终各种奖,那可能年收入有二十多万了 。有父母给你首付,结婚就有婚房,有车、然后两个人去还款,所以其实小县城公务员的生活是不错的,就是有些基层工作繁重、压力大 。
随着体制内女性职务和身份的升高,眼光和择偶标准也越来越高,比如我们江西财大的学生,不可能找一个职校的男生,你心里都觉得他配不上你 。像你说的真有感情有火花的也有,但是现实是很少 。像我的一个访谈对象说的,自己是公务员也想找个公务员 。如果找个非公务员或是体制外的,感觉是「下嫁」 。这其实也符合我们通常所说的择偶梯度理论 。在她们看来,首先得是体制内的,其次体制内又分几种:最受欢迎的就是县委县政府的,然后是公检法的,其次是乡政府的,最差的体制内可能是老师,中学老师比较好一点,小学老师是最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