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酸和碱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酸和碱知识点( 二 )


12.在初中阶段,全部生成碳酸的反响一律写为二氧化碳+水,不考虑二氧化碳溶解
13.在初中阶段,大局部碱是不行溶的,只有氢氧化钠、钾、钡、钙(微溶)和氨水可以在溶液中存在,相反,大局部酸是可溶的
14.并非全部的盐都是中性的,碳酸钠是碱性的,硫酸铵是酸性的,碳酸氢钠有较弱的碱性,硫酸氢钠有肯定的酸性 。不行溶的物质自身没有酸碱性,但是可以与相应的酸或碱反响
15.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强碱盐溶液中肯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含有铵根离子的强酸盐溶液中肯定含有氢离子(不考虑水自身的电离)
16.生成盐和水的反响不肯定都是中和反响
17.中和反响都是放热的
18.酸碱度和酸碱性是不同的,酸碱度指的是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酸碱性指的是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pH试纸测量的是酸碱度,指示剂显示的是酸碱性
19.若不慎将盐酸或硫酸弄到手上或衣服上,不行以用氢氧化钠等强碱中和,被强碱烧伤同理
20.酸碱反响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响生成水
初三化学酸和碱盐解题技法总结
一、除杂题:
1、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的方法 。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
2.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 。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 。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 。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 。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 。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 。BaCl2+ Na2CO3=BaCO3↓+2NaCl 。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 。BaCO3+2HCl =BaCl2+H2O+CO2↑ 。最后分别将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和BaCl2固体 。
注意: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
二、共存的问题(相互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间能共存)
1、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的:
a.能反应的酸碱盐
b.活泼的金属和酸
c.活泼的金属和不活泼的金属的盐溶液
2、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SO42-与Ba2+、Ag+;OH-与Cu2+、Fe3+、Mg2+、Al3+;Ag+与Cl-、CO32-、SO32-、S2-;Mg2+、Ba2+、Ca2+与CO32-、SO32-、PO43-等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
生成水:OH-与H+不能大量共存
3、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 。常见的有色离子是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棕色)、MnO4-(紫色) 。
(2)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 。酸性溶液、pH=1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使石蕊试液变红等,在分析各选项组的离子时,还需考虑H+的存在;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使石蕊试液变蓝或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等;在分析各选项组的离子时,还需考虑OH-的存在 。
(3)能与金属反应产生H2的溶液、在分析各选项组的离子时,还需考虑H+或OH-的存在
A.分析问题时还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不要选出相反的答案 。
B.分析问题时,要逐一找出,同时满足要求 。
三、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 。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NaCl或KNO3 。我们只要把NaCl溶液中的Cl-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溶液,另一瓶则是KNO3溶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