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祝融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文章插图
祝融
中文名称: 祝融
又名: 祝和 祝诵
性别: 男
生平简介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 。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
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 卷章生重黎 。”《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 , 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 。吴回死 , 陆终嗣 。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 。
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 。”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 , 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 。《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崇山即嵩山 。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族有一部份还在嵩山一带居住 。嵩山与新郑同为郑国疆域 , 基本上属于一个地区 。
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
【祝融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祝融因功状昭显 , 食邑于新郑 , 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 。
祝融击火
各种各样的打火机,已经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但在一些边远山区 , 农民至今还随身携带著取火用的火链,因它不用汽油火石 , 随时用,随时取 。所以,一直沿用了几千年 。那么,火链最早是谁发明的呢?
传说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到了黄帝时期,人类已开始用火烧熟食物 , 用火取暖,用火驱赶毒虫猛兽,用火打仗 。可是在那时,人们只知道用火,却不会保存火种,这对过著迁徙不定的游牧游猎生活的人们来说很不方便 。他们必须经常带火种行路,每到一个地方 , 头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种燃火烧饭 , 烧过饭后又得把火种小心地保存起来 。
有一年,黄帝带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转移 。中途忽然遇到暴雨 , 山洪暴发,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浇得像落汤鸡 。祝融负责管理火种,他随身带的火种也被暴雨扑灭了 。人们又冷又饿,孩子们哭 叫不停 。黄帝命令大家在一个大石洞里暂住下来,等待天晴之后再走 。谁知 , 老天好像故意与人们作对,一连几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 。人们住在山上石洞里饥寒难忍 。但因失去了火种 , 无法生火做饭取暖 。饿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开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万分,想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火 , 可是带来的木柴全是湿的,钻了很长时间,也未钻出火星 。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满头大汗,毫无效果,一气之下,便把手里的钻头狠狠地扔出去 。不料,钻头碰击在石洞的岩石上,溅出的火星更多 。祝融心里顿时由忧变喜,他忘记了疲劳 , 找来好多岩块 , 用力互相碰击,只见火星不断飞溅。可是 , 怎样才能使火星燃烧呢?这又成了一个难题 。黄帝走过来对祝融说:“你不要太急,从石头上能击出火星,这就是很大的成功 。下一步怎么办,需要多找些人来共同商量 。”黄帝的这番鼓励,使祝融信心倍增 。他找来常先、大鸿、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办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以为他饿病了 , 劝告他去休息 。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说了声:“有办法了!”说著,把自己缠腰的腰围解下来,用劲撕开,从容掏出一团花絮,对祝融说:你把这些芦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取火 。”祝融按他的建议把芦花絮摆好,再击石 , 火星溅落的越来越多,点燃芦花絮的声音越来越大,祝 融用口轻轻一吹 , 随著一股浓烟窜出了火苗 。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 。石洞里的大人小孩无不欢呼跳跃 。黄帝专门为祝融举行了庆功会 , 给他记了大功,并封他为“火正”(官职) 。
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