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读笔算早教吗?早教班到底要不要上?


点读笔算早教吗?早教班到底要不要上?

文章插图
之前电视剧《小舍得》引起学龄家长的共鸣 , 尽管我们大部分用户的孩子还没到上小学的阶段 , 但这种“军备竞赛式”的氛围似乎逐渐蔓延到学龄前儿童甚至是还没上幼儿园的儿童 。 于是在你带着孩子逛商场时 , 总有人拿着气球问要不要了解XX早教;在小区与邻居聊天时也会讨论到孩子在XX地方上早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 早教班成了育儿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
据《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 , 有89.92%的学龄前儿童上过各种类型的早教班 。 那么到底有没有必要上早教班?
为什么会出现“早教”概念?
其实在婴儿期和学步期 , 是大脑会快速发育的阶段 , 适当的外界刺激对大脑发育有很重要作用[1] 。
在此阶段 , 孩子的大脑偏向于通过与环境的自然互动进行学习 。
缺少适当的外界刺激对孩子可能有什么影响呢?
有不少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表明 , 婴儿在福利机构(如孤儿院)里待的时间越长 , 因缺乏照料者频繁的互动刺激 , 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智力、健康、行为和社会情感)受到的阻碍影响越大[2-3] 。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 , 但也证明在孩子出生的早期 , 父母给予他们外界刺激的重要性 。
目前很多早教机构正是以孩子大脑发育的理论为基础 , 开发了各种早教课程 , 因此现在的家长更重视“早教” 。
那么“早教”是否就等于上述提到的早期外界刺激呢?
“益智课程”属于适当的外界刺激吗?
适当的刺激
有些家长误认为 , 早教就是上早教班 , 提前学写字、读英语、学画画、学算术、跳舞 。
其实在孩子出生早期 , 大脑发育的过程取决于日常经验 , 如一起吃饭、玩躲猫猫、唱歌等日常活动 。
孩子可以通过看、触摸、听声音或四处移动探索来获取适当的刺激 。
孩子天生具备一种不可思议的主动学习能力 , 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正常回应 , 以及他们对由孩子引起的社交给予恰当反馈 , 则能满足孩子大脑发育的需要 。
过度的刺激
学写字、算术、画画、乐器表演这些技能如果与孩子能力不匹配 , 孩子接触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经常做不好而体验到挫败感 , 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 这种刺激则过度了 。
如果家长细致入微地操控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学习 , 刻意教给孩子知识 , 可能无意中破坏了正常的过程 。
因此 , 对于婴儿来说 , 家长提供日常的亲子互动 , 让他们自由探索 , 孩子便能获得适当的外界刺激 。
而对于学龄前儿童 , 如果他们感兴趣并且能力跟得上 , 尝试一下相应课程也未尝不可 , 但如果冲着“启智”的目的 , 给孩子过度的刺激 , 恐怕家长会有所失望 。
显然 , “早教”并不等于“早教班” 。
在家早教跟在外早教有什么区别?
在哪上早教班 , 已经形成两方面观点 , 客观地说 , 在家或者在机构早教 , 各有优缺点 。
赞同在外上早教的一方认为 , 在机构早教 , 环境独立、安全、有集体氛围 。
缺点是费用高、时间和地点受限制、容易让父母忽略亲子陪伴的重要性、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弱 , 而且一周就上一两回课 , 孩子能受到的影响并不是持续有效的 。
赞同家里早教的另一方则认为 ,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 是任何机构都无法取代的 。 在家里有亲子陪伴、费用相对少、时间灵活、地点灵活、早教内容个性化 。
缺点是缺少集体氛围 , 家人有时也不知道可以跟孩子玩什么、怎么玩 , 并且家里杂物多容易有安全隐患 。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 选择适合的早教方式 。
使用点读笔、故事机这算是在家早教么?
先请大家看一个《语言研究》中的案例:
一对聋哑人父母生下了一个听觉正常的孩子 , 这对聋哑人父母期望通过一定手段的语言输入来让孩子掌握正常的语言 , 能进行正常的交流 。
他们想到了播放电视节目 , 来让孩子学习语言 , 于是家里经常开着电视机 , 播放节目 。
但后来的结果是:这个孩子手势语的掌握远远超过其口语语言的掌握 , 他与父母交流依赖于手势语 , 他的语言表达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飞跃性进步 , 反倒是手势语发展神速 。
现实生活中 , 很多家长认为 , 信息化时代要与时俱进 , 于是故事机、点读笔、iPad等电子设备成了养育孩子的标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