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会员运营常见的几种形式 如何会员运营?( 二 )


储值型会员成本一般比较高, 需要用户提前垫付一笔资金以获取不同梯度的权益 。 在绑定了用户多次访问行为的前提下, 在每一次用户访问的时候, 再渗透其他服务, 通过提高每次用户访问客单价的方式, 把会员身份让出去的利补回来 。
3. 积分累积型会员的另一种形态是积分成长体系, 将不同行为模式的用户选出来, 给与不同策略的运营, 特别的对于那些用户价值较高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 这种策略理论上, 对于高频使用关键行为或高单次消费的产品都适用, 比较常见的案例, 比如支付宝、航司、酒店以及游戏充值的积分系统 。
我个人用这个公式去粗略的估算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 = (渠道权重*用户注册 + ∑(关键行为标准价值*锚点触发数) + 活动/营销/售卖加权)*活跃衰减参数;
大概解释下上面的公式:
1)渠道权重其实这是一个用户初始化得分, 默认这个权重是1 。 从跨BU和跨公司合作的角度来看, 一些优质渠道, 比如兄弟部门产品过来的用户, 我们可以通过接口直接获得这些用户在其他产品中的表现, 如在兄弟产品中很活跃, 有付费潜力等 。 他们理论上可以获得一些比较好的起点分, 更快的进入用户运营的主视野 。
2)关键行为标准价值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流程是, 通过场景先定义某一类用户的标准使用路径特征 。 先分群, 再分层, 交叉对比找关联 。 技术同学聚类的时候是从来不会只获取孤立的特征点进行研究的, 一定是链路数据越详细, 链路越长越好 。 整个链路特征清晰以后, 选取链路上关键性的几个点来形成比较明确的用户行为画像 。 产品功能上来看, 没有哪一类用户是一定不用某个功能的, 只有某一类用户对某个功能的使用前度高低之差, 这些就是用户特征在功能节点上的表现 。
比如以虾米音乐为例, 我们按行为(次数/日)来描述两类行为特征的用户:

  • 伐木用户:启动(6)→每日30首(1)→收藏(1)→我收藏的(7);
  • 开荒用户:启动(5)→推荐歌单(8)→收藏(12)→猜你喜欢(5)→收藏(24);
可以看到, 同为听歌用户, 常用路径所包含的场景不一样, 他们的角色是完全不一样的 。 最常见的伐木用户扩列的方式是每日推荐, 大部分时间都沉溺在自己熟悉的旋律中 。 而开荒用户的扩列方式非常广, 推荐歌单刷很多, 而且还会听个性电台, 他们的关键行为在于对新内容的挖掘和工具使用上 。
当然, 这个数据不是全部数据, 开荒用户可能包含伐木用户的一些数据, 甚至更高, 比如反复听刚刚收藏过的一首歌 。 研究用户, 只有通过链路的方式, 把用户当成个人看, 你才能研究透彻 。 只围绕某个功能的使用情况很容易陷入一个困境, 就是上次活动效果非常好的用户分群, 下一次不好用了 。
我们再往下走, 在开荒用户中, 按照使用app时间的长短, 还存在:
  • 萌新用户:启动(1)→每日30首(2)→收藏(2)→推荐歌单(1);
  • 成熟用户:启动(5)→推荐歌单(8)→收藏(12)→猜你喜欢(5)→收藏(24)→我的收藏(28);
商业上来看, 作为一个音乐类APP, 便于新歌曲推广宣发的功能对于整个生态的发展示更有利的, 他们会获得相对较高的行为权重 。 因此也就意味着, 开荒用户的关键行为会更多的落在这些权重加成 。
3)活动/营销/售卖加权是指一部分活跃参与平台活动, 购买活动商品的用户, 价值会有加权 。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用户, 总有一部分是对官方活动特别感冒的, 而另外一部分是怎么操作都不搭理你的 。 有的时候, 选好活跃分群, 对于获得效果的评估往往更客观 。
4)衰减参数这部分的意义在于, 我们所有对用户行为价值的追溯都是在某个周期内的, 比如用户在首次付费后一个月内没有再产生付费行为, 那么平台对他的服务优先级会衰减, 把资源集中在给周期价值更高的用户提供服务 。 当然衰减周期和衰减量, 还是要根据业务特性来设计 。
最终, 我们可以根据某些功能的使用情况变化来量化用户习惯的变化, 也可以综合使用情况对某个用户群体的变化进行跟踪, 转化成量化值进而评价某个活动的效果 。
一般来讲, 资本理解用户价值是某个产品的市场估值/月活跃用户数, 这是一个基础期望 。 用户价值高于这个值, 低于这个值, 他们对于平台生死存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对于用户价值的最终量化结果, 按照资本期望进行层级划分, 来划分用户层级 。 积分体系也是常见的歧视性体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