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简要概括 三大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简介(三大战役概要)-21 17: 11古代史传说
今天就来说说三大战役的正式打响,尤其是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开场戏” 。有人说,发动三大战役实际上不符合军事原则和作战常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根据军事原理和作战常识,只有在一方对另一方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才能发动战略决战 。如果双方势均力敌,说明现在还不是发动战略决战的时候 。但在三大战役中,偏偏没有按照这个理论发展,只是“反其道而行之” 。战斗一开始,解放军不仅没有任何优势(东北战场略占优势),反而处于劣势 。解放军和国民党在数量和装备上还有一定差距,似乎不具备发动战略决战的条件 。
基于这种情况和事实,国共两党的最高决策机构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析,进而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应对策略 。
就国民党而言,始终处于一种天真和犹豫的状态 。他们认为与解放军仍处于相持状态,双方处于攻守之势,但双方都没有实力吃掉对方,因此认为“战局相对稳定,一段时间内战局没有变化” 。蒋甚至天真地认为,虽然东北沦陷区被解放军占领,军事力量被解放军消灭,交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从表面上看,国民党的兵力仍比解放军多,长春、沈阳、锦州等大城市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实力并不逊于解放军 。后来,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提出,国民党在东北几乎不可能胜利,建议蒋介石放弃东北,将军事力量撤入关内,防止分裂消灭,保存有生力量 。但一向对美国言听计从的江拒绝了巴达维的建议,认为长春、沈阳、锦州是“国力存在的象征”,“坚决不能放弃” 。言下之意,这些是党和国家的脸面,一定不能丢,否则国家形象就没了 。
尽管江自己认为解放军没有实力吃掉自己,但他确实看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比如,虽然国民党控制着大城市,但长春和沈阳都被层层解放区包围着,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岛 。一些生活用品和战备物资只能靠空解决 。然而,在解放区的广阔天地里,人民解放军依靠人民,如鱼得水 。取舍,说得好听点,不算硬碰硬,这些城市仅凭“围”字就能消灭 。
蒋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始终没有做出“留”或“撤”的果断决定 。他只是不停的犹豫,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让东北战局陷入了“人不可惹我”的尴尬境地 。
蒋介石起初不愿放弃这些大城市,宁愿让长春、沈阳、锦州的守军“坚守” 。后来蒋第一次认为沈阳和长春守不住了,试图让沈阳守军离开沈阳,转战锦州,实际上与巴达维的建议不谋而合,但这就意味着交出沈阳,北面长春就相当于被放弃了 。长春城的10万守军将被彻底孤立,但这一决定遭到了魏等人的反对,魏拒绝执行江的有关命令 。如果蒋再果断一点,国民党军队大量南撤,解放军将很难达到歼灭东北敌军有生力量的目的 。国民党将最大限度地保持东北的军事力量 。这支军事力量入关后,将对华北战局产生反向影响 。当时国民党可能失去了东北,但却盘活了大局 。
从解放军方面来说,果断和决心使他们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江的犹豫给了解放军一份大礼 。在蒋介石犹豫不决的时候,人民解放军果断决定发动战略决战,因为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国民党在东北的兵马将大规模入关,这对民族解放战争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必须在东北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1948年2月,毛泽东给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送电 。他尖锐地指出,蒋要把东北部队撤至华北,后来决定不撤,但几乎可以肯定,蒋要撤,但对他没有刺激 。如果人民解放军在东北痛击国民党军队,或者人民解放军在南线逼近长江,蒋一定会把东北军队撤入关内 。毛泽东还指出,现在最有利的结果是把蒋军关在关内,最大限度地歼灭他,不让他跑了,最有利于解放军的战略利益 。
解放军敢于主动发动战略决战 。信心是什么?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虽然战略目标明确,但也要从实际出发 。俗话说,想啃硬骨头,就要有好舌头 。解放军真的有他发动战略决战的信心 。
先说军事力量 。全国范围内,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处于劣势,但仅就东北地区而言,是有优势的 。国民党在东北的总兵力为55万人,而解放军接近70万人,这还不包括30万左右的地方军 。在武器装备上,虽然也比国民党差很多,但实事求是地说,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比其他兄弟部队好很多,一战就有对抗国民党军队的实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