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癞子是什么意思 癞子什么意思( 二 )


“五月五日哨响,人接触到药物,终年无灾 。然后雨鬼曝药,人病 。福建的这句谚语 。”
过去,在农村,人们仍然有在端午节制作中药的习俗,种类繁多,其中“端午节晒蛤蟆”是一种流行的中药制作方法 。
4.农村的「端午节」是什么?过去,在端午节,捉蟾蜍的习俗在许多农村地区流行 。时至今日,这种习俗还没有完全消失,在少数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这种习俗,比如河南 。
农村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历练,认识到蟾蜍有毒,样子很恶心,所以被列为农村五大最毒动物(五毒)之一 。但是中国古代医学很早就开始研究蟾蜍了 。根据古代医书中的记载,古人认为蟾蜍全身都是宝,被称为“蟾宝” 。农村人认为蟾蜍能清热解毒,尤其是端午节抓的蟾蜍毒性最大,质量最好 。
【方言癞子是什么意思 癞子什么意思】
农村抓到蛤蟆后,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
第一种方式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人们抓到蟾蜍后,先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 。当它的水泡膨胀时,他们把水泡里的毒汁挤出来,然后和面粉混合,再把混合物揉成条状,或者方形和饼状,最后晒干备用 。有的放在太阳下晒干,有的放在通风处让风吹干 。这个过程被称为“端午节晒蟾蜍” 。但也有一些地方的蛤蟆不需要晒干,直接取汁,但还是叫“端午节要晒干的蛤蟆”,也许是受以前方法的影响,人们已经习惯了 。
第二种方式 。这也是端午节 。抓住蟾蜍后,人们把墨汁放进蟾蜍的嘴里,然后把蟾蜍放在阳光下 。估计蟾蜍的唾液浸透墨锭后,蟾蜍会被挂在通风处,如墙壁、屋檐、走廊的柱子等处 。晾干后,取出墨锭 。这种墨锭叫蟾墨,俗称蟾墨 。古人认为“蟾墨”可以治坏疽,用墨汁涂抹或打圈是有效的 。按照农村的说法,农历五月的太阳很毒,人很容易被太阳晒伤 。人被烧伤后,只要在烧伤的皮肤上涂几次蟾墨,很快就会痊愈 。这才是农村古语“端午蛤蟆晒太阳,天再热”的真谛 。
我们必须解释墨锭在这里是什么 。老年人对墨锭很熟悉,因为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安排了几个学期的中文课来学习写毛笔字 。书法有纸、笔、墨三种 。墨水有两种,一种是墨汁,打开瓶盖就可以用 。另一种是墨锭,砚中必须放入水,然后墨锭(又称墨、墨块)研磨后才能使用 。这个过程叫做磨墨 。塞进蛤蟆嘴里的“墨锭”是写毛笔字的墨锭 。

(在这里,我要特别声明:请读者朋友们注意,本文只是还原了过去的农村习俗,说明了俗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语境 。我没有资格肯定或否定上述农村土著的制药方法 。不要轻易模仿、相信和尝试,以国家有资质的执业医师或中医专家给出的科学解释为准 。这只是对民俗的探讨 。)
5.农村有句话叫“毒蛤蟆躲端午节” 。为什么呢?正是因为在旧农村,“端午节晒蛤蟆,再热也晒不到” 。在端午节,在田野和小溪边很难看到蟾蜍 。人们认为蟾蜍是“魔虫”,觉得人们对它们极不友好,害怕被抓住 。因此,在端午节,他们纷纷躲起来 。所以在农村有“蛤蟆躲端午节”的说法,这也导致了民间流行一句歇后语:“蛤蟆躲端午节——躲一会说一会” 。
但是上面提到的“端午节晒蟾蜍”让蟾蜍在端午节躲起来了 。这只是民间说法之一,农村还有很多其他说法 。例如,在长江流域的农历五月,正是梅雨季节,雨水多,湿度大,细菌和病毒繁殖迅速 。这段时间是这里的主汛期,洪水和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旧社会医学不发达,农村没有科学的防疫方法,容易引起流行性疾病 。
以前农村的人认为癞蛤蟆主要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 。长江流域农村流传着一句话:“五月五日,必有洪水;哎,躲端午节 。”这也说明,长江流域5月端午节前后,自然灾害频发,连毒蟾蜍都害怕了,躲到了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 。当然,这段时间人们很难看到它们 。这也是对人们的一个警示,五月要严防自然灾害 。
然而端午节过后,蛤蟆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在农村的田野里随处可见 。由于这种自然现象,古代农村人认为五月五日是一年中最毒的一天 。

6.端午节为什么一定要晒太阳?农村有“端午晒蛤蟆”的说法,只在五月初五有效,其他日子无效 。这是为什么?
无独有偶,在旧社会,在农村,有捕食青蛙的习惯 。人们认为端午节前的青蛙有毒,不能捕食 。按照农村老人的普遍说法,如果在端午节前捕食青蛙,吃完就尿不出来了 。在旧农村,人们认为要捕食青蛙,长豆角的生产是时间节点,长豆角吃完了才能捕食青蛙 。长豆角的正常生产时间(注:长豆角是自然生产而不是大棚生产),也就是端午节后,即将进入6月份的时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