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手抄报内容:袁隆平只要水稻,世界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只要水稻, 世界的杂交水稻
在当今这个不愁温饱的年代, 我们很多人淡忘了像袁隆平这样的粮食英雄,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 大家关注的人都是一些流量明星, 没有人会再关注一个年近九十的老科学家, 但袁隆平是我们国家的英雄啊!我们不能忘记这个让我们吃饱饭的英雄, 毕竟他造福了全人类 。 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纵观袁老的一生, 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 希望袁老晚年生活幸福安康!

袁隆平手抄报内容:袁隆平只要水稻,世界的杂交水稻

文章插图
他的脸上满布着几十年风吹日晒的沟壑 。 他的心中深藏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 他的业绩诠释了中国的知识经济 。
2001年2月19日, 中国将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一位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年过七十的袁隆平如今已经享誉世界, 以他的名字冠首的股票“隆平高科”已在深圳上市, 但他仍以农民自居, 说是“我的工作要求我像农民一样地生活 。 ”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 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 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田间工作, 从播种到收获, 每天至少下田两次 。
在他的办公室里, 常年放着三样东西:草帽、毛巾和西装 。 因为他每天都要去查看试验田, 戴上草帽、带上毛巾就走;而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知名的水稻专家, 他又要经常接待各方人士, 所以, 穿上西装, 他又可以待客如仪 。
袁隆平, 是一个神话 。 他使中国的水稻亩产从1950年的140公斤提高到了1998年的450公斤 。 而他最近的研究项目“超级杂交稻”, 又将使水稻亩产提高到800公斤以上 。 这意味着, 如果中国适合种植水稻的水田都种上“超级杂交稻”, 每年至少可增产几千亿斤, 多养活几亿人口 。 难怪在湖南农民中会流传这样的话:“吃饭靠‘两平’, 一靠推行责任制的邓小平, 二靠培育杂交稻的袁隆平 。 ”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 毕业后曾任教于地处湘西的湖南安江农校 。
他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正式着手杂交稻研究的 。 在他之前, 农业科学界一直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 没有杂交优势 。 所以当时流行的水稻良种培育法是系统选育法, 即从一个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进行培育 。 但是, 袁隆平从一次失败的变异单株培育实验中产生灵感, 受到启发, 认为水稻也有杂交优势 。 1964年, 他在田间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并于1966年在中科院《科学通讯》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奠定了杂交水稻的理论基础 。
1969年, 袁隆平大胆提出将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全新设想 。 第二年秋天, 他带着助手在海南寻找野生稻时, 在三亚机场公路铁路桥边的一个水坑中找到一片正在开花的野生稻, 经助手逐株观察, 发现其中有3个呈雄性不育状的稻穗, 袁隆平将之命名为“野败”(野生稻花粉败育株) 。 这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发现, 打开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又一个突破口 。
1974年, 经过对“野败”的上万组合的回交转育, 袁隆平终于育出第一个强优势组合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 。 当年试种, 中稻亩产就达628公斤, 远远超过常规稻[renwugushi.com] 。 从1976年起, 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并迅速带来显著的增产效果, 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
1981年, 袁隆平获得全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
到了1986年, 袁隆平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 其中“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课题被1987年的国家“863计划” 立为专题, 由袁隆平挂帅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 1995年8月, “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现场会在湖南怀化召开, 袁隆平在会上郑重宣布: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 正如他在育种战略中所设想的, 两系法杂交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 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至1100公斤, 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 同年, 袁隆平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 。 在此前后, 他还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教文组织、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颁发的八项国际大奖, 并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面对巨大的成功, 袁隆平却没有满足, 他又向新的目标、新的高峰发起冲击 。 1997年, 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 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 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 亩产近800公斤, 且米质类粳稻, 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 农业部制定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目标是:两个百亩片连续两年亩产达到700公斤 。 2000年, 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在当年超过700公斤的不仅有18个百亩片, 而且还有3个千亩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