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1岁前,家长需完成3大任务,你做到了吗?

孩子成长三阶段家长有三大任务
1、孩子0-3岁,家长任务:一定要自己带
我们学校成立了一个心理健康的非正式教研室,研究学校的一些特别儿童的案例 。 这些“特别儿童”不仅包括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还包括一些学习成绩优异,但发展不均衡的孩子 。
我们选取了十个案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寻访,深入了解孩子在0-3岁期间的成长经历,就发现很多儿童的行为问题都和家长的观念和教养方式有关 。
比如,有个学生在学了《丑小鸭的故事》这篇课文后,马上就说:“我就是那只丑小鸭 。 ”老师就鼓励他说,丑小鸭也能变成天鹅呀!但这个孩子却说:“我不可能!”
我们去追寻了这个孩子早期成长经历,发现他在三岁以前不是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 。 这些早期成长经历可能就和这个孩子在学校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不高有一定关系 。
我非常推崇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温暖感觉、爸爸妈妈换尿布时的身体接触,父母的拥抱、声音等等,都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安全感 。
如果孩子没有在这个阶段建立安全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一些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 。 可能会表现得过分依赖,也可能完全不信任别人 。
2、孩子3~6岁,家长任务:提供各种刺激
3-6岁的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发展出自主意识,孩子好奇心很强,要探索周围的世界 。 这时候我们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就体现在支持、鼓励和引导孩子接触、探索这个世界 。
在孩子3-6岁这个阶段,大脑的发育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事物来刺激的 。 换句话说,孩子看得越多,建立的具象越多,他的大脑发展就越丰富 。 这个阶段要让孩子变得聪明起来,就是要让他看各种各样的东西,抽象的、具体的、书本的、现实的……
3、孩子小学阶段,家长任务:培养孩子自信心
小学阶段主要是6-11岁 。 这个阶段是勤奋感和自信心培养的关键时期 。 这个阶段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习并表达出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有能力,并且让孩子体验到“只要我努力了,就能得到肯定”,这样慢慢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避免对孩子吹毛求疵,让孩子感觉不如别人 。
家长们这时也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对孩子要求太高 。 在绿色指标测试中,有一项是让孩子给自己打分,我们很多孩子对自己的评估不高,为什么?其实孩子已经够好了,但是因为家长的要求高,所以孩子自信心不高,这是无形当中给学生造成的压力 。
入学前培养三大能力
1、语言能力
在0-6岁的发展过程当中,孩子会经历一个飞速的语言发展期 。 进入小学时,有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得非常好,在课堂上的表达,和同学之间的交往,都很顺利 。 但也有一些孩子语言能力方面存在问题 。
问题之一是表达不清 。 比如口齿不清,或者是说出来的和想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是因为家长在平时太迁就孩子,用宝宝语和他说话,或者孩子说了半句就自己揣摩出他的意思,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爸爸妈妈和孩子特有的语言,或者爷爷奶奶和孩子特有的语言,但是在学校里别人却听不懂 。
问题之二是不会倾听,或者不停插话 。 其实这些习惯是从幼儿园时候就开始养成的,家长和孩子交往当中就要注意,要让孩子学会听别人讲话不插嘴,自己讲话要讲完整 。
2、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也就是自我服务能力,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
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 。 一个孩子学习习惯好不好是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 。 我们有些家长不重视生活习惯的培养,把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剥离开来,其实两者是相通的 。 比如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养成了整理玩具的好习惯,那么他到了学校里就很容易养成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生活很有规律,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就会适应的比较快 。
如果孩子习惯丢三落四,或者拖拖拉拉,或者作息时间不规律,家长可能就需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家长的生活习惯需要改改了 。
3、交往能力
对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我们所说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你能不能主动去结识新的朋友?愿不愿意去帮助别人等 。
我们发现90%的孩子是做得到的,但是有10%的孩子会出现两个问题 。 一种孩子表现得很孤单,缺少朋友 。 这种孩子通常都很乖、很听老师的话,但也很被动,从来不主动去交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能力,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

推荐阅读